宝鼎当年未结丹,幽栖曾此掩柴关。
羽軿欲化乘风驭,梵锡应留解虎环。
僧卧碧云皆寿考,鹤迷华表几时还。
好应月白长廊下,涧水无声人自閒。
宝鼎当年未结丹,幽栖曾此掩柴关。
羽軿欲化乘风驭,梵锡应留解虎环。
僧卧碧云皆寿考,鹤迷华表几时还。
好应月白长廊下,涧水无声人自閒。
这首宋诗《示庐山寺胜老》是郑侠所作,通过对庐山寺的描绘,展现了禅寺的宁静与超然。首句“宝鼎当年未结丹”暗示了寺中可能曾有过炼丹的历史,但如今已归于寂静。次句“幽栖曾此掩柴关”进一步强调了寺庙的隐秘和修行者的清修生活。
“羽軿欲化乘风驭,梵锡应留解虎环”运用了象征手法,羽軿(僧人的法驾)和梵锡(僧人的杖)暗示僧人欲超脱尘世,乘风而去,而留在寺中的虎环则象征着戒律的束缚得以解脱。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僧人修行境界的赞美。
“僧卧碧云皆寿考,鹤迷华表几时还”描绘了僧人们在青云之下静修,长寿而超然,以及仙鹤迷失在华表之间,寓言般地传达出寺内岁月静好,超凡入圣的氛围。
最后一句“好应月白长廊下,涧水无声人自閒”以月光下的长廊和无声的涧水,营造出一种空灵、静谧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对这种远离尘嚣、心境闲适的禅意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庐山寺的清幽环境和僧人们的修行生活,流露出诗人对禅宗精神的深深敬仰和对超脱世俗的追求。
闭门终日坐,不知天地春。
鸿钧一以动,百物相鲜新。
忆昨彫落时,梅李各有仁。
如今发生气,亦复资絪缊。
太和绝渣滓,太虚无私亲。
达人均四海,愚者分比邻。
嗟予二三友,欢会当及辰。
我有一尊酒,可以陶吾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