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行人事,百一不及周。
冻马四蹄吃,陟卓难自收。
短景仄飞过,午光不上头。
少壮日与辉,衰老日与愁。
日愁疑在日,岁箭迸如雠。
万事有何味,一生虚自囚。
不知文字利,到死空遨游。
老人行人事,百一不及周。
冻马四蹄吃,陟卓难自收。
短景仄飞过,午光不上头。
少壮日与辉,衰老日与愁。
日愁疑在日,岁箭迸如雠。
万事有何味,一生虚自囚。
不知文字利,到死空遨游。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老人在寒冷的冬日里行走时所感受到的人事沧桑与生命周期。开篇"老人行人事,百一不及周"表达了老者对于世事的无奈和无法回避的宿命。而"冻马四蹄吃,陟卓难自收"则形象地描述了冬日里的艰苦与自然界对生命力的压迫。
接着诗人通过"短景仄飞过,午光不上头"描绘出老人在寒冷的阳光下行走时的孤独和衰败。这里"短景"可能指的是短暂的景象,而"午光不上头"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力的消退。
"少壮日与辉,衰老日与愁"一句直接表达了人生从年轻到老去的过程,以及这种转变所带来的忧虑。紧接着"日愁疑在日,岁箭迸如雠"则将这种时间流逝的快感比喻为箭一般射向生命,充满了对死亡和衰败的无力感。
最后两句"万事有何味,一生虚自囚。不知文字利,到死空遨游"表达了诗人对于世间万物失去兴趣,对于一生被束缚的感慨,以及对知识和文学的无奈。这里"文字利"可能指的是通过文字来理解和表达生命的意义,但即便如此,也无法挽回时间流逝带来的损失。
总体而言,这首诗是对人生苦短、世事无常的一种深刻反思,充满了悲凉与哲理。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须知海岳归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
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