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生在深谷,宁畏恶草滋。
受性偶不同,托根从所宜。
夙龄负耿介,中路遭崄巇。
弃置缨与緌,归来寻故蹊。
南山荒豆田,东陵没瓜畦。
踯躅不自得,为园且栖迟。
上有萱草堂,下有春草池。
光风旦夕至,引觞以为怡。
兰者自为兰,薋者自为薋。
达观讵离俗,全生甘息机。
寄言谢人徒,殊调勿见疑。
兰生在深谷,宁畏恶草滋。
受性偶不同,托根从所宜。
夙龄负耿介,中路遭崄巇。
弃置缨与緌,归来寻故蹊。
南山荒豆田,东陵没瓜畦。
踯躅不自得,为园且栖迟。
上有萱草堂,下有春草池。
光风旦夕至,引觞以为怡。
兰者自为兰,薋者自为薋。
达观讵离俗,全生甘息机。
寄言谢人徒,殊调勿见疑。
这首诗以兰花自喻,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坚守自我本性的态度。诗人将兰花置于深谷之中,不受恶草滋扰,象征着其不受世俗影响,保持高洁品质的决心。兰花“受性偶不同”,“托根从所宜”,表明其顺应天性,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生存,不勉强自己去适应不适合的环境。
“夙龄负耿介,中路遭崄巇”描绘了兰花自幼便怀有正直刚毅之气,但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种种艰难险阻,但依然坚韧不拔。诗人通过兰花的形象,表达了自己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坚持与不屈。
“弃置缨与緌,归来寻故蹊”暗示诗人可能曾有过官场生涯,但最终选择放弃名利,回归自然,寻找内心的平静。这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束缚的厌倦。
“上有萱草堂,下有春草池。光风旦夕至,引觞以为怡”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与宁静的场景,象征着诗人找到了心灵的归宿。萱草堂和春草池代表了诗人内心的乐园,而“光风旦夕至”则寓意着美好的时光与心境随时可以到来,诗人通过饮酒来享受这份宁静与喜悦。
“兰者自为兰,薋者自为薋”强调了个性与独立的重要性,兰花与杂草各安其位,各显其美,无需相互比较或改变。这反映了诗人对个性自由和平等的尊重。
“达观讵离俗,全生甘息机”表达了诗人虽身处尘世,但能以豁达的心态看待生活,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满足,而不是被世俗的欲望所驱使。
“寄言谢人徒,殊调勿见疑”则是诗人对世人的劝告,希望人们能够理解并接纳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不要轻易质疑或排斥他人的选择。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兰花这一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由、个性、平和生活的追求和对世俗束缚的超越,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个人精神世界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潇潇风雨蔽江津,闻尔归舟泪满巾。
却悟当年笔彩落,都缘无复画眉人。
忆初帘下牵衣别,犹见朱颜垂绿发。
岂期婺女遽还星,岂谓嫦娥遂奔月。
旧曾游处试相寻,飞尽繁花空绿阴。
妆阁尘生鸾镜掩,翠楼月落凤箫沉。
君家虽近朱明洞,从今空托梅花梦。
云母餐来事已虚,黍珠炼就成何用。
忆君挟策干明主,只道香闺聊暂处。
谁知未遂鸿鹄志,一旦先摧凤皇侣。
罗浮山下觅泉门,闻有孤鸾夜夜翻。
紫玉定怜韩重在,名香谁为返芳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