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足诸凡好,西山送秀来。
爽真在襟袖,润直到根荄。
圣日常悬照,薰风正阜财。
徘徊瞻宝额,讶似过庭才。
雨足诸凡好,西山送秀来。
爽真在襟袖,润直到根荄。
圣日常悬照,薰风正阜财。
徘徊瞻宝额,讶似过庭才。
此诗描绘了雨后接秀山房的清新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感慨。首句“雨足诸凡好”点明雨水充沛,万物皆得滋润的美好景象。接着“西山送秀来”以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西山之景如画卷般缓缓展开,为接秀山房增添了几分秀美与生机。
“爽真在襟袖,润直到根荄”两句进一步渲染了雨后的凉爽与湿润,仿佛连空气都充满了清新与活力,滋润着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包括那些不易察觉的细微之处。这里运用了借代的手法,“襟袖”代表了人的身体感受,“根荄”则象征着大地的生命力,通过这种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圣日常悬照,薰风正阜财”两句转而表达了一种哲理思考。诗人认为,圣人的智慧如同永恒的光芒,照亮着人们的心灵;而和煦的春风则带来了财富的增长,寓意着道德与物质的双重丰收。这两句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的向往,也蕴含了对社会进步与个人修养的深思。
最后,“徘徊瞻宝额,讶似过庭才”表达了诗人漫步于接秀山房时的所见所感。他似乎在瞻仰着某种象征性的“宝额”,这可能是对某种精神追求或理想境界的比喻。同时,诗人又感到自己仿佛刚刚经过庭训,即受到教诲或启示,暗示了在这片山水之间,心灵得到了净化与提升。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雨后山景的细腻描绘,以及对自然与人文关系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何处秋深矣。望汀洲、萧萧芦苇,秋应在水。
雪正纷披霞错落,秋在枫林散绮。
漱泉石、秋声迸齿。
摇落江南杨柳岸,送燕山九月披裘至。
饶逸兴,云乡尔。有斜阳处西风里。
小桥横、琴樽逐谢,奚囊从李。
秋色二分馀几许,秋满寒山诗思。
正杖倚、推敲一字。
秋也何心秋著色,更宜人、浓淡谁为此。
青女力,霜华使。
云水苍茫处。恁匆匆、乘桴于海,飘然而去。
富贵功名来亦好,一听悠悠之数。
想尘世、几人千古。
鲲化沧溟鲸跋浪,有蒙庄、先得逍遥趣。
潮自涌,老蛟怒。三千弱水凭飞渡。
问前途、蓬莱方丈,尚离何许。
阖辟阴阳多变幻,略尽广川一赋。
独有客、乘风起舞。
星宿罗胸芒角出,看一丸、冷月当头驻。
天与地,为谁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