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念遗志虑,有虑非理尽。
境来投虚空,虚空何所轸。
托阴游重冥,冥亡影迹陨。
四果皆欣求,一乘独玄泯。
静念遗志虑,有虑非理尽。
境来投虚空,虚空何所轸。
托阴游重冥,冥亡影迹陨。
四果皆欣求,一乘独玄泯。
这首诗是唐代道世禅师所作的《颂六十二首》中的第三十一首,通过深邃的禅理探讨了内心的清净与解脱之道。
首句“静念遗志虑”,点明了修行者在静心默念时,逐渐忘却世俗杂念,达到内心平静的状态。接下来“有虑非理尽”则指出即使有所思虑,也应超越理性,让思绪自然流淌,不被束缚。
“境来投虚空,虚空何所轸”描绘了外在环境与内心世界的互动,强调了内心对于外界的超脱态度,即使外界变化万千,内心依然保持空灵,不受影响。
“托阴游重冥,冥亡影迹陨”进一步阐述了修行者在深邃的冥想中,仿佛置身于幽暗之中,但这种状态并非真正的黑暗,而是心灵深处的宁静与光明,一切烦恼与阴影在此消融无踪。
最后,“四果皆欣求,一乘独玄泯”总结了修行的最终目标。四果指的是佛教修行的四个阶段: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和阿罗汉果,代表了从初学者到最终成就的全过程。而“一乘”则是指通向解脱的唯一道路,即八正道,通过不断修行,最终达到心灵的彻底净化与解脱,实现“玄泯”的境界,即超越一切相状,达到最深层次的精神自由。
整首诗以禅宗的智慧为底蕴,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引导读者探索内心世界,追求精神上的解脱与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