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度黄山见客谈,黄山此日果无惭。
春藏太古三千洞,天与游人五百岩。
每觉晚晴犹壑雨,才言好处辄僧庵。
千年岂敢论谁到,老子题诗满石岚。
几度黄山见客谈,黄山此日果无惭。
春藏太古三千洞,天与游人五百岩。
每觉晚晴犹壑雨,才言好处辄僧庵。
千年岂敢论谁到,老子题诗满石岚。
这首诗描绘了黄山的壮丽景色和诗人对黄山的喜爱之情。首句“几度黄山见客谈”,以旁观者的视角引入,暗示诗人曾多次听闻黄山之美,为下文的亲身感受埋下伏笔。接着,“黄山此日果无惭”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今日亲临黄山的自豪与满足感。
“春藏太古三千洞,天与游人五百岩”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将黄山的自然景观描绘得宏伟壮观,仿佛春天的生机隐藏在古老的洞穴之中,而上天赋予了游人探索这五百岩的机会,充满了神秘与诱惑。
“每觉晚晴犹壑雨,才言好处辄僧庵”则通过细腻的观察,捕捉到了黄山变幻莫测的天气特点和人文景观。晚晴之后,山谷中似乎还残留着雨水的痕迹,而当谈及黄山的好处时,眼前总是僧侣们的禅房,既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也体现了诗人对黄山深厚文化底蕴的感悟。
最后,“千年岂敢论谁到,老子题诗满石岚”表达了诗人对黄山历史的敬畏以及自己留下的足迹。他不敢轻易谈论谁能到达黄山的巅峰,因为黄山的历史悠久,无数人在此留下了足迹。而他自己,则在岩石间的云雾中留下了诗篇,成为黄山文化的一部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黄山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黄山的深情厚意和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同时也反映了明代文人对于山水诗的独特审美情趣。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