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梨》
《梨》全文
唐 / 李峤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擅美玄光侧,传芳瀚海中。

凤文疏象郡,花影丽新丰。

色对瑶池紫,甘依大谷红。

若令逢汉主,还冀识张公。

(0)
注释
擅美:擅长赞美。
玄光:玄妙的光彩。
侧:旁边,这里指广泛流传。
传芳:流传芬芳。
凤文:凤凰图案。
疏象郡:边远的象郡。
花影:花朵的光影。
丽新丰:在新丰显得美丽。
色对:色彩映衬。
瑶池:神话中的仙池,象征高贵。
紫:紫色。
甘依:甘甜依恋。
大谷红:山谷的红色。
逢:遇见。
汉主:汉朝的君主。
还冀:还希望。
识:认识。
张公:张公,可能指历史上有贤名的人物。
翻译
擅长赞美玄妙的光彩,在广阔的海洋中流传芬芳。
凤凰图案的纹饰装饰着边远的象郡,花朵的光影在新丰显得美丽。
色彩映衬着瑶池般的紫色,甘甜依恋着山谷的红色。
如果能遇见汉朝的君主,只希望他能认识像张公这样的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梨花图景。开篇“擅美玄光侧,传芳瀚海中”表达了梨花之美,不仅局限于某一处,更是传遍了遥远的地方。"凤文疏象郡,花影丽新丰"则进一步描绘了梨花的繁盛与美好,它们如同凤凰般展现着非凡的风采,在新丰地区留下了美丽的影子。

第三句“色对瑶池紫,甘依大谷红”将梨花的颜色与瑶池的紫色相比较,并形容其甜美如同大谷中的红色之物。这两者都是用来形容极致美好的修辞手法。最后两句“若令逢汉主,還冀識張公”则是在设想如果梨花能让古代的汉朝皇帝看见,或许还能被伟大的张良所赏识。这不仅是对梨花之美的赞叹,也是对历史人物的敬仰。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辽阔,通过描写梨花展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历史文化的深厚情感。

作者介绍
李峤

李峤
朝代:唐   字:巨山   籍贯:赵州赞皇(今属河北)   生辰:644~713

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宰相。李峤出身于赵郡李氏东祖房,早年以进士及第,历任安定尉、长安尉、监察御史、给事中、润州司马、凤阁舍人、麟台少监等职。他在武后、中宗年间,三次被拜为宰相,官至中书令,阶至特进,爵至赵国公。睿宗时贬任怀州刺史,以年老致仕,玄宗时再贬滁州别驾。开元二年(714年)病逝于庐州别驾任上,终年七十岁。
猜你喜欢

台城路

雕栏几曲层台上,旧是广寒宫宇。

绮缀迎风,珠钱漏月,想见玉虹金露。秾花无据。

但锦石生苔,秋花点土。

艳粉香脂,佩环声作疏疏雨。

堆云桥外徒倚,尚澄湖一片,晚霞孤鹜。

雁柱调弦,鸾笺写怨,无限当年情绪。长安砧杵。

共蟋蟀悲吟,惹人词赋。系马垂杨,依稀听梵语。

(0)

贺新郎五十八首·其二十四

不是芦中士。莫便欢、士之不遇,悲歌如此。

初日年华未三十,验取朱颜镜里。

骑㱁段、暂辞燕市,草制纶扉须健笔,掞天庭、让汝才清绮。

上林树,此枝美。

与君今世生同地,况又是十年同举,同心兄弟。

小作升沈添怅惘,仆亦因愁几死。

才浣却、衫襟前泪,此事春风浑不管,记刘郎、前度伤心只。

君且卧、紫薇底。

(0)

念奴娇二十六首·其二十二

生才之地,有相如、赋草子云奇字。

仙吏放衙,还讲学、人拜南州夫子。

郭绕桑麻,堂陈琴瑟,风俗归淳美。

纵容为政,平生学可行己。

可惜十上公车,两登荐剡,才饮巴江水。

畴昔风流,盛文藻、白袷乌巾名士。

剑拂衡湘,气吞云梦,笑夺曹刘垒。

登临回首,莫提少年心事。

(0)

念奴娇二十六首·其一

落帆江口,是太行、归客悬弧之日。

逝水年华,惊廿载、两字功名难必。

白眼谈诗,黄衫说剑,已是飘零极。

人生加冠,一身如此堪惜。

且向桥上观澜,矶头舶踔,蜡我登临屐。

拂拭泥金,题画扇、点染江山陈迹。

斗面谁炊,瓣香自剪,酹酒坡公席。

黄花落矣,莫辞尽醉今夕。

(0)

醉翁操

于今。升沈。天心。久难谌。须暗。幽人静中澄虚襟。

看他风雨萧森。烟满林。世态恁巘嵚。

一任纷错商与参。素心寄处,三尺鸣琴。

素心快处,明月空山翠阴。上苍苍兮千寻。

月娟娟兮宵深。幽兰香被岑。兹焉为知音。

此外渺难禁。豁然长啸鸾鹤吟。

(0)

惜红衣二首·其二

座拥牟尼,舟乘太乙,妙香清福。

为问前因,由来是仙佛。

离尘上品,怜浊世无端沦辱。幽独。

红盖素馨,称灵均奇服。

银塘泻影,璚露流甘,伊人正如玉。

孤芳自远,极浦晚烟绿。

为问此生知己,但有畹兰修竹。

共一汀凉月,祛尽俗尘千斛。

(0)
诗词分类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诗人
王融 黄公望 安希范 杜安世 陆九渊 庾肩吾 元结 陈叔宝 谢铎 刘琏 俞桂 吕温 黄干 常建 卢挚 吕颐浩 徐阶 陈亮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