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观峰前访隐沦,岂同沮溺异人群。
轲能养浩雄能默,今复渊源见此君。
日观峰前访隐沦,岂同沮溺异人群。
轲能养浩雄能默,今复渊源见此君。
在这首诗中,孔道辅以“访隐”为题,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高洁人格的赞美。诗人通过描绘山水之美,以及自己与隐者孙明复的交流,展现了一个超脱世俗、精神自在的意境。
首句“日观峰前访隐沦”,设置了一种宁静而又神秘的氛围,通过“日观”二字,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腻观察,同时,“访隐沦”表明了诗人的目的,不是简单的游览,而是要寻找那些隐藏在深山中的高洁之士。
紧接着的“岂同沮溺异人群”,则强调了隐者与世俗之人不同,"沮溺"指的是混乱和污浊,这里用来形容世间纷扰复杂的情景。诗人通过这个比喻,表达了对隐者的仰慕,他们不为世俗所困,如同清流般自在。
第三句“轲能养浩雄能默”,是对隐者品格的进一步描绘。“轲”和“雄”都是形容词,分别指的是宽广和坚强,这里用来赞美孙明复不仅有着开阔的心胸,而且能够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沉默与坚定。
最后一句“我今复渊源见此君”,则表达了诗人对隐者的深刻理解和敬仰。“渊源”意味着深远且难以捉摸,这里用来形容诗人对孙明复品格的感受,表明诗人在与之交流中,深刻体会到了他的高尚品质。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山水之美和隐者的高洁,构建了一种超然物外、精神自得的人生境界,展现了诗人对于清净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高洁人格的赞赏。
新安学宫天下稀,先生孝友真吾师。
斑衣误作长裾曳,二年思归今得归。
笺词上诉人叵挽,玺书赐可群公叹。
青山百匝不留人,空与诸生遮望眼。
白云孤起越南天,向来恨身无羽翰。
下马入门怀橘拜,身今却在白云边。
鹤发鬖鬖堂上坐,儿孙称觞妇供果。
世间此乐几人同,看我风前孤泪堕。
一杯送舟下水西,我欲赠言无好词。
径须唤起束广微,为君重补南陔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