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敝中书冠,不救一餐饿。
颇闻青蝇谗,转防黄雀贺。
急束床头书,掷与槽马驮。
蒙面渡芦沟,恐有留者过。
采药青原山,芒鞋踏应破。
归键香城庐,梦抱吉川卧。
天与清风名,未须感摧挫。
百尺栖鸾篁,路尘那能涴?
戴敝中书冠,不救一餐饿。
颇闻青蝇谗,转防黄雀贺。
急束床头书,掷与槽马驮。
蒙面渡芦沟,恐有留者过。
采药青原山,芒鞋踏应破。
归键香城庐,梦抱吉川卧。
天与清风名,未须感摧挫。
百尺栖鸾篁,路尘那能涴?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文人面对生活困境时的复杂心情和坚韧意志。诗人以自嘲的方式描述了自己身着破旧官帽,却无法解决温饱问题的尴尬境地。他担心小人的谗言,同时警惕着可能的背叛,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的险恶。
接着,诗人展现了他面对困难时的决绝态度,将书籍紧束,甚至不惜将其抛弃,仿佛在说,知识在这样的时刻也无济于事。他选择蒙面渡过芦沟桥,这不仅是对未知的恐惧,也是对可能遭遇的不测的防范。这种行为透露出诗人内心的不安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随后,诗人的思绪转向自然,他前往青原山采药,穿着破旧的芒鞋,显示出他对生活的朴素态度和对自然的亲近。回到住所后,他梦见自己躺在吉川之上,似乎在寻求心灵的宁静和解脱。这里,诗人通过梦境表达了一种超脱现实、寻找内心平静的愿望。
最后,诗人以“天与清风名,未须感摧挫”结束,表明即使在逆境中,他也保持着对自由和纯净的追求,不会轻易被外界的挫折所动摇。他将自己比作栖息在百尺高竹上的鸾鸟,象征着即便身处污浊之中,也能保持高洁之志,不受世俗尘埃的玷污。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意象运用,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和坚韧的人格魅力,同时也反映了清代社会的某些侧面。
昆崙九千仞,浩荡不可期。
九州行无穷,会有相逢时。
执手不忍别,赠子双琼枝。
交道愧苟合,素心谅难知。
油油山上云,冉冉无定姿。
松柏生涧壑,贞性终不移。
天寒白日暮,秋风动江蓠。
怅然道路远,何以慰所思。
马鸣城北门,长揖从此辞。
但知行者乐,讵知留者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