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多才逸,山居近市喧。
不矜高士节,聊托野人群。
弦诵消寒暑,柴桑见子孙。
如何冥寂士,薄暮起移文。
盛世多才逸,山居近市喧。
不矜高士节,聊托野人群。
弦诵消寒暑,柴桑见子孙。
如何冥寂士,薄暮起移文。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于山中的学者形象,虽远离尘嚣,却与世俗保持一定联系,体现了明代文人既追求精神自由又不忘社会责任的复杂心态。
首联“盛世多才逸,山居近市喧”开篇即点出主题,盛世之下不乏才华横溢之士,他们选择隐居山林,虽远离繁华都市,但心中仍存一份对世俗的关注与理解。这里巧妙地将隐逸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而又不失人间烟火的生活态度。
颔联“不矜高士节,聊托野人群”进一步刻画了这位学者的形象。他不以高洁自夸,而是乐于与乡野之民为伍,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既是对传统儒家“和而不同”思想的继承,也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反叛。通过这一联,诗人表达了对真正高士品格的推崇,以及对那种不为名利所累、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的向往。
颈联“弦诵消寒暑,柴桑见子孙”则展现了这位学者在日常生活中与后辈传承知识、文化的场景。通过“弦诵”这一古代读书人常用的读书方式,形象地描绘了学者在四季更替中传授知识、培养后代的情景。这不仅体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也暗示了他对家族传承的重视,以及对文化延续的期待。
尾联“如何冥寂士,薄暮起移文”则以一种略带讽刺的口吻,探讨了那些看似冥寂、不问世事的士人,实际上是否真的能够脱离尘世的纷扰。通过“薄暮起移文”的细节,诗人似乎在质疑那些表面上远离尘嚣、实则内心仍存某种不甘或焦虑的隐士们。这一联不仅深化了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也引发了读者对于隐逸生活本质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一位山中学者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明代文人在追求个人精神世界的同时,对社会、家庭乃至文化传承的深刻关怀。它不仅是一幅生动的人物画像,也是一次对隐逸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的深入探讨。
寒日穿帘,澄江凭槛,练光浮动余霞。
蓼汀芦岸,黄叶衬孤花。
天外征帆隐隐,残云共、流水无涯。
登临处,琼枝潋滟,风帽醉欹斜。
丰年,时节好,玉香田舍,酒满渔家。
算浮世劳生,事事输他。
便恁从今酩酊,休更问、白雪笼纱。
还须仗,神仙妙手,传向画图夸。
红叶飘零,寒烟疏淡,楼台半在云间。
望中风景,图画也应难。
又是重阳过了,东篱下、黄菊阑珊。
陶潜病,风流载酒,秋意与人闲。
霞冠。
欹倒处,瑶台唱罢,如梦中还。
但醉里赢得,满眼青山。
花发看看满也,留不住、当日朱颜。
平生事,从头话了,独自却凭阑。
阊阖天门,芙蓉春殿,几年目断鸡翘。
短蓬秋鬓,端幸倚琼瑶。
南圃花边小院,西湖畔、云底双桥。
归时节,红香露冷,月影上芭蕉。
明朝。
那可望,旗亭烟草,柳渡寒潮。
但万户千门,恨客歌樵。
戏彩光浮衮绣,听鸣珂、响逼云霄。
应回首,绮裘醉客,还是独吹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