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全文
宋 / 苏轼   形式: 词  词牌: 昭君怨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0)
注释
桓伊三弄:桓伊,字叔夏,小字子野。
东晋时音乐家,善吹笛,为江南第一。
绿窗:罩有碧纱的窗子,诗词中多指女子居室。
欲去又还不去:欲去还留恋,终于不得不去。
翻译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不知是哪位吹笛者,将人从好梦中惊醒。推开窗户,只见江天茫茫,天上挂着一弯孤单的明月。
明日分别时,送别的人当站立江边,久久不愿回去。多情的柳絮,像是明白他的心意,追逐行舟,代人送行。而滔滔江水,依旧东流入海。
鉴赏

这首词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以桓伊的笛曲引发情感抒发,描绘了离别时的场景。"谁作桓伊三弄",借用桓伊吹奏《梅花三弄》的典故,暗示友人离去带来的伤感。"惊破绿窗幽梦",写出主人公在梦中被音乐惊醒,反映出离别的突然和内心的不平静。

"新月与愁烟,满江天",通过新月和愁烟的意象,渲染出凄清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离去的无尽愁绪。"欲去又还不去",描绘了离别时的犹豫和不舍,"明日落花飞絮"则预示着春逝和离别的双重失落。

最后两句"飞絮送行舟,水东流",以飘零的飞絮和流水象征离别,寓言友人的远行如同流水般无法挽留,而飞絮则如词人的思绪随行舟而去,表达了深深的离别之情和对未来的无尽牵挂。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苏轼词风中的豪放与细腻。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朝代:宋   字:子瞻   号:铁冠道人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猜你喜欢

次韵舍弟赏心亭即事二首·其二

霸气消磨不复存,旧朝台殿祇空村。

孤城倚薄青天近,细雨侵凌白日昏。

稍觉野云成晚霁,却疑山月是朝暾。

此时江海无穷兴,醒客忘言醉客喧。

(0)

野径

山圃饶秋色,林亭近晚晴。

禽虫依月令,药草带人名。

排石铺衣坐,看云缓带行。

官闲惟此乐,与世欲无营。

(0)

真州驿

山川如识我,故旧更无人。

俯仰干戈迹,往来车马尘。

英雄遗算晚,天地暗愁新。

北首燕山路,凄凉夜向晨。

(0)

早发上东门

十五能文西入秦,三十无家作路人。

时命不将明主合,布衣空惹洛阳尘。

(0)

寄旧诗与元微之

诗篇调态人皆有,细腻风光我独知。

月下咏花怜暗澹,雨朝题柳为欹垂。

长教碧玉藏深处,总向红笺写自随。

老大不能收拾得,与君开似教男儿。

(0)

南中感怀

南路蹉跎客未回,常嗟物候暗相催。

四时不变江头草,十月先开岭上梅。

(0)
诗词分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诗人
何逊 王绩 高似孙 吕渭老 崔涂 郑经 阮元 谭献 谢宗可 萧绎 王鹏运 陈子龙 屠隆 吴师道 余靖 赵孟坚 李洞 丁谓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