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斧削何平,天低一石撑。
火云连蜀栈,红日拥霞城。
猿狖愁宵渡,鼯鼠伏昼鸣。
定知横槊客,对此怯谈兵。
鬼斧削何平,天低一石撑。
火云连蜀栈,红日拥霞城。
猿狖愁宵渡,鼯鼠伏昼鸣。
定知横槊客,对此怯谈兵。
这首诗描绘了金沙江边红石岩的壮丽景色与独特的自然氛围。首句“鬼斧削何平”以夸张的手法,将红石岩的峭壁比作鬼神之斧所削,形象地展现了岩石的险峻和雄伟。接着,“天低一石撑”进一步强调了岩石的高度,仿佛是支撑天空的一根柱子,营造出一种震撼人心的气势。
“火云连蜀栈,红日拥霞城”两句,运用了色彩鲜明的比喻,将炽热的云彩与蜀地的栈道相连,红日则如同拥抱着霞光之城,不仅描绘了视觉上的壮丽景象,也赋予了画面以动态感和温暖的色调,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阳光的热烈与云彩的流动。
“猿狖愁宵渡,鼯鼠伏昼鸣”则通过动物的活动来衬托环境的险恶与寂静。猿猴在夜晚渡河时感到忧愁,鼯鼠在白天藏匿,只有在夜间发出叫声,这些细节生动地展现了红石岩周围环境的险峻与荒凉,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的生存竞争与适应。
最后,“定知横槊客,对此怯谈兵”表达了对勇敢者的敬意与对战争的反思。面对如此壮丽而险恶的自然景观,即便是勇猛的战士也会感到畏惧,不再轻易谈论战争。这不仅是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也是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象征手法,展现了红石岩的自然之美及其背后蕴含的哲理,是一首富有深意的山水诗。
地纪控西界,灵山亘北甸。
足弱步屡憩,崖峭石犹践。
枝樛乃能援,葛脆不可挽。
当其意象开,岂复虑绝蹇。
瞻峰皆峛崺,陟涧数回缅。
稍觉天地宽,即看云烟变。
石窦枝自荣,林罅雪尚泫。
兴阔无近寻,登高有远见。
周圻矗五云,易水溅一线。
微茫燕赵区,历历皆可辩。
长啸发灵籁,倦坐石苔藓。
氛垢苟不婴,沉虑斯可遣。
宝塔拔地跻,蛟龙互拿攫。
层级凌虚空,危磴盘屈曲。
上之逼星纬,下则俯原壑。
超升旷我怀,频憩知足弱。
赤日耀珠光,灵飙响金铎。
身高万象出,眺迥二仪廓。
苍然见秦赵,微茫辨渭洛。
风驱燕色来,山川翠参错。
飞鸟足下度,归云衣前落。
避喧得胜因,了净无真着。
福庭如可留,吾将从玄鹤。
月也知人意。映晴空、平分秋色,清光如洗。
十里银塘鸥梦冷,满地水云凉气。
遥望极、广寒深里。
桂窟嫦娥蟾影净,叹霓裳零落人间矣。
铅华恨,多如此。共君此夜当沉醉。
漫管他金迷玉瘗,古今尘事。
把盏良宵非易得,况是人生如寄。
怕异日、吴头楚尾。
两处湖天劳望眼,到那时对酒添憔悴。
樽中酒,且深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