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名为《哭连州凌员外司马》。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逝去的人物和事物持有深切的哀思与怀念,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渴望。
首句“废逐人所弃,遂为鬼神欺”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人轻视真才、追求虚名的批评态度。接着,“才难不其然,卒与大患期”进一步强调了这种现象,指出才能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与大的灾难相伴。
“凌人古受氏,吴世夸雄姿”可能是在回忆历史上的人物,表达对他们的敬仰之情。紧接着,“寂寞富春水,英气方在斯”则描绘了一种清冷而又充满生机的景象,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坚定。
“六学诚一贯,精义穷发挥”显示了作者对于学问的追求和对知识深入研究的态度。随后,“著书逾十年,幽颐靡不推”则透露了诗人长期致力于写作,但作品未能得到应有的认可。
“天庭掞高文,万字若波驰”形容了诗人的文学成就,如同奔腾的波涛一般。紧接着,“记室征西府,宏谋耀其奇”可能是在表达对某种伟大计划或理想的追求。
“輶轩下东越,列郡苏疲羸”描绘了一个广阔的地理范围和繁忙的官职生活。“宛宛凌江羽,来栖翰林枝”则是对某种美好环境的向往,如同愿意栖息在学术的森林中。
“孝文留弓剑,中外方危疑”显示了作者对于国家安危的关切和担忧。随后,“抗声促遗诏,定命由陈辞”可能是在表达对某种命令或决定的迫切和坚决。
“徒隶肃曹官,征赋参有司”则是诗人对于自己的职务和工作的一种描述,如同被束缚在繁杂的官僚体系中。“出守乌江浒,老迁湟水湄”可能是在表达一种对远离家乡、长期在外为官的无奈感受。
“高堂倾故国,葬祭限囚羁”描绘了一种对于家园和过往美好的怀念,但又不得不面临现实中的种种限制。“仲叔继幽沦,狂叫唯童儿”则是对亲人或朋友的哀思,表达了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中,只能向着天空发声呼喊。
“一门既无主,焉用徒生为”可能是在表达一种对于个人生命和社会角色的迷茫与困惑。紧接着,“举声但呼天,孰知神者谁”则是对超自然力量的追问,如同在寻找生命中的某种精神寄托。
“泣尽目无见,肾伤足不持”描绘了一种极度悲痛的情感状态,而“溘死委炎荒,臧获守灵帷”则是在表达一种对于死亡和生灵的敬畏之心。
“平生负国谴,骸骨非敢私”显示了诗人对国家责任的认知和自我牺牲精神。随后,“盖棺未塞责,孤旐凝寒飔”则是在表达一种对于过往未尽事宜的遗憾和在严酷环境中的坚持。
“念昔始相遇,腑肠为君知”是诗人对友情或某种美好记忆的怀念,如同内心深处的感动。“进身齐选择,失路同瑕疵”可能是在表达一种对于个人选择和道路的反思。
“本期济仁义,今为众所嗤”则是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哀叹,如同曾经坚持过的正义现在却成为了他人的嘲笑。紧接着,“灭名竟不试,世义安可支”可能是在表达一种对于个人名誉和社会评价的无奈。
“恬死百忧尽,苟生万虑滋”描绘了一种在死亡面前的释然,同时也反映出在生存中的种种忧虑。最后,“顾余九逝魂,与子各何之”则是在询问那些已经逝去的灵魂,以及自己和他们将何去何从。
“我歌诚自恸,非独为君悲”是诗人对于自己的哀歌和悲伤的一种表达,如同在通过音乐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但这并不仅仅是为了某个人或事物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