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才汉司马,高调谢临川。
业在青山里,人来沧海边。
论文惊琬琰,把酒向云烟。
未遂卜居志,空歌伐木篇。
多才汉司马,高调谢临川。
业在青山里,人来沧海边。
论文惊琬琰,把酒向云烟。
未遂卜居志,空歌伐木篇。
此诗描绘了一位才华横溢的汉人司马,他远离尘嚣,选择在青山与沧海之间隐居。诗中通过“多才汉司马,高调谢临川”开篇,点明了人物的身份和选择的生活环境,展现了主人公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形象。
“业在青山里,人来沧海边”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司马的生活状态——他在自然之中寻找心灵的归宿,同时也暗示了他与外界的交流与影响。接下来,“论文惊琬琰,把酒向云烟”则展示了他在学术上的造诣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通过与朋友的交流,他的思想和情感得以释放,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
最后,“未遂卜居志,空歌伐木篇”表达了诗人对于未能完全实现隐居理想的一种遗憾,同时通过引用《诗经》中的“伐木篇”,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底蕴,也暗示了即使理想未能完全实现,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依然存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人物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主人公追求精神自由、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态度,以及在学术与自然之间寻求平衡的精神境界。
滦州境内两奇胜,夷齐庙及偏凉汀。
肃谒清圣挹古貌,高台临碧为延停。
轻舆向南三十里,横山秀色蔚岌嶬。
笑指面前滦水云,急流先我来何驶。
兰椒石磴登夤缘,峰容波态相澄鲜。
遥思六月松下坐,谡谡涛泛凉来偏。
好景多属化人国,文殊问道维摩默。
摩挲往迹辨金明,壁上有诗僧不识。
倚岩飞阁坐凭流,昔年游兴一晌酬。
化民成俗今然不,初心自问多增忧。
小白反于齐,鲍叔进夷吾。
中钩怀旧恨,宥用犹是夫。
谲辞请诸鲁,施伯何妨乎。
一如鲍叔料,施伯果进谋。
杀而授之尸,炙輠安用诸。
使者复致辞,欲生得戮屠。
乃使束缚予,将以返归途。
比至齐国境,三浴三衅涂。
施伯谋诚高,再请情见初。
胡乃生予之,终为鲁国忧。
齐使又奚谁,智如鲍叔徒。
仓卒为诡谈,生还敬仲俱。
战国尚机变,纪载强半诬。
善哉子舆言,尽信不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