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君慕阳羡,岁晚竟移家。
有兴堪乘雪,忘言学卧霞。
临江揽蕙草,迷洞问桃花。
肯向金门里,微官忝物华。
闻君慕阳羡,岁晚竟移家。
有兴堪乘雪,忘言学卧霞。
临江揽蕙草,迷洞问桃花。
肯向金门里,微官忝物华。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对友人唐应德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横山之游的怀念。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首句“闻君慕阳羡,岁晚竟移家”,表达了诗人得知友人唐应德对阳羡(今江苏宜兴)的向往,最终决定迁居于此的心境。这不仅展现了对美好自然环境的追求,也暗含了对生活变化的适应与接受。
接着,“有兴堪乘雪,忘言学卧霞”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乘雪而行,卧于云霞之中,既是对自然美景的直接描绘,也是对内心宁静、超脱尘世的追求。
“临江揽蕙草,迷洞问桃花”则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象,如江边的蕙草、洞中的桃花,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致观察与深刻感受。这种对自然细节的关注,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敏感。
最后,“肯向金门里,微官忝物华”表达了诗人对于官场生活的淡然态度,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深深眷恋。金门,古代指皇宫或朝廷,这里象征着世俗的权力与名利。诗人宁愿远离这些,选择与自然和谐共处,享受生活的简单与纯粹。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态度,是一首充满哲理意味的佳作。
丹穴有灵凤,生为百禽王。
苞采备五色,和鸣应时康。
岂期鹦鹉子,潜身来南方。
虽具明慧性,其才本非良。
逢迎恃巧舌,百变如笙簧。
一朝惑凤听,剪拂置高冈。
既窃竹实食,又傍梧枝翔。
遂使燕雀辈,闻声互游扬。
公然鹓鹭前,爪嘴夸擅场。
肯顾不密危,形势日鸱张。
秋天下雕鹗,搏击乘严霜。
力逐鹦鹉去,为凤立纪纲。
从此羽翼戢,下上安厥常。
宋都鹢早退,鲁门鸟尽藏。
廓然六合清,枭鸾各分行。
来仪指虞廷,万古颂德昌。
南楚大泽七,云梦首江表。
幽壑生积阴,弥望皆宿草。
日气开鸿濛,天风吹浩浩。
深径留蛇迹,高崖划鸟爪。
未觉沧溟阔,转意彭蠡小。
尚怀谪仙人,逸气蹑云杪。
戏弄吴江水,过此穷幽讨。
遂就许公宿,永结儿女好。
一夕高兴发,酒酣乌帽倒。
南辞桃花岩,东入蓬莱岛。
谒帝三十六,致身外臣早。
高风邈难即,短晷催人老。
幂幂尘网中,众缘纷难了。
寄讯泽中客,何处最窅窈。
未能学飞云,且愿依栖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