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反于齐,鲍叔进夷吾。
中钩怀旧恨,宥用犹是夫。
谲辞请诸鲁,施伯何妨乎。
一如鲍叔料,施伯果进谋。
杀而授之尸,炙輠安用诸。
使者复致辞,欲生得戮屠。
乃使束缚予,将以返归途。
比至齐国境,三浴三衅涂。
施伯谋诚高,再请情见初。
胡乃生予之,终为鲁国忧。
齐使又奚谁,智如鲍叔徒。
仓卒为诡谈,生还敬仲俱。
战国尚机变,纪载强半诬。
善哉子舆言,尽信不如无。
小白反于齐,鲍叔进夷吾。
中钩怀旧恨,宥用犹是夫。
谲辞请诸鲁,施伯何妨乎。
一如鲍叔料,施伯果进谋。
杀而授之尸,炙輠安用诸。
使者复致辞,欲生得戮屠。
乃使束缚予,将以返归途。
比至齐国境,三浴三衅涂。
施伯谋诚高,再请情见初。
胡乃生予之,终为鲁国忧。
齐使又奚谁,智如鲍叔徒。
仓卒为诡谈,生还敬仲俱。
战国尚机变,纪载强半诬。
善哉子舆言,尽信不如无。
这首诗以《齐语》为背景,通过叙述历史故事,展现了对人性、政治策略以及历史记载真实性的深刻思考。诗人以“小白”、“鲍叔”、“夷吾”、“施伯”等历史人物为线索,描绘了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决策过程。
首先,诗中提到“小白反于齐,鲍叔进夷吾”,描述了齐桓公小白与鲍叔牙之间的关系,鲍叔牙推荐并辅佐小白成为齐国君主。接着,“中钩怀旧恨,宥用犹是夫”则暗示了鲍叔牙在处理与旧友的关系时的矛盾心理,以及他对于君主宽容的坚持。
“谲辞请诸鲁,施伯何妨乎”表明了施伯在鲁国的策略性行为,以及鲍叔牙对他的态度。施伯最终被鲍叔牙所接纳,体现了鲍叔牙的智慧和包容。接下来,“杀而授之尸,炙輠安用诸”这一句,可能是在讨论某种牺牲或牺牲的意义,强调了行动背后的道德考量。
“使者复致辞,欲生得戮屠”则涉及到了外交与政治决策中的复杂性,以及不同利益之间的冲突。最后,“乃使束缚予,将以返归途”描述了某人的命运被决定,即将返回原地的情景。
“施伯谋诚高,再请情见初”赞扬了施伯的智慧和策略,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记载真实性的质疑。“胡乃生予之,终为鲁国忧”则暗示了某些决策的后果,以及对未来的担忧。
“齐使又奚谁,智如鲍叔徒”表达了对齐国使者的疑问,以及对鲍叔牙智慧的肯定。“仓卒为诡谈,生还敬仲俱”描述了紧急情况下策略的运用,以及最终成功返回的结局。
“战国尚机变,纪载强半诬”指出在战国时期,政治斗争充满了策略与变数,历史记载往往存在不实之处。“善哉子舆言,尽信不如无”则表达了对孔子言论的赞同,认为完全相信历史记载不如保持怀疑的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故事的重新解读,探讨了人性、政治策略、历史记载的真实性以及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之间的复杂关系,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历史观和哲学思考。
蓬莱春雪晓犹残,点地成花绕百官。
已傍祥鸾迷殿角,还穿瑞草入袍襕。
无多白玉阶前湿,积渐青松叶上乾。
粉画南山棱郭出,初晴一半隔云看。
两衙前后讼堂清,软锦披袍拥鼻行。
雨后绿苔侵履迹,春深红杏锁莺声。
因携久酝松醪酒,自煮新抽竹笋羹。
也解为诗也为政,侬家何似谢宣城。
三峰居接近,数里蹑云行。
深去通仙境,思归厌宦名。
月从高掌出,泉向乱松鸣。
坐石眠霞侣,秋来短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