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时言或违,人皆以为是。
失时言合道,求全反致毁。
毁誉何足凭,穷达亦偶尔。
前程殊渺茫,且来醉罗绮。
得时言或违,人皆以为是。
失时言合道,求全反致毁。
毁誉何足凭,穷达亦偶尔。
前程殊渺茫,且来醉罗绮。
这首诗《饮酒和陶》由明代诗人周诏所作,通过深邃的哲理思考,表达了对人生境遇与社会评价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
首句“得时言或违,人皆以为是”,揭示了在特定时机下,人们的话语或行为可能与普遍认知相悖,但仍然被大众视为正确。这反映了社会评价往往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个人的判断与行动未必能完全符合主流观点。
接着,“失时言合道,求全反致毁”进一步阐述了在不同时机下,遵循真理与原则的行为反而可能遭受非议和破坏。这里强调了时机的重要性,以及在追求完美时可能面临的挑战和风险。
“毁誉何足凭,穷达亦偶尔”则表达了对社会评价和人生际遇的淡然态度。诗人认为,赞誉与诋毁都不足以作为评判个人价值的标准,人生的起伏变化更多是偶然而非必然的结果。
最后,“前程殊渺茫,且来醉罗绮”以一种超脱的态度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选择暂时放下忧虑,享受眼前的欢愉。这既是对现实困境的一种逃避,也是对生活艺术化追求的一种体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个人境遇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学的独到见解,以及在复杂世态中保持内心平静、乐观处世的生活态度。
十年尘土中,厥状浸成俗。
坐令眠云衣,化作征人服。
此行欲买舟,寻我旧山谷。
识君御水傍,笑齿璨明玉。
肃静鹙子仪,脩拔孝基目。
殷勤抚道义,祖道欲倾覆。
赖子今妙年,真风跬可续。
闻之厚自愧,所趣在幽独。
君言如不欺,是亦含生福。
须臾读君诗,气韵丽可掬。
心胸何玲珑,多能吾所伏。
春流日夜急,归心难管束。
良会故已述,妙谈何日复。
吴山嘉有馀,为君置茅屋。
头白早归来,暮云无使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