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鹧鸪天》
《鹧鸪天》全文
清 / 刘永济   形式: 词

伏枕巴山雨正狂,雨余秋思满虚堂。

那知辞客悲何事,自爱高槐送浅凉。

空慷慨,总荒唐,拌教双耳万蛩螀。

平生惯识萧疏味,未必西风定我妨。

(0)
鉴赏

这首《鹧鸪天》由清末近现代初的诗人刘永济所作,描绘了一幅在巴山雨后,诗人伏枕独坐,思绪万千的画面。

首句“伏枕巴山雨正狂”,以“伏枕”二字开篇,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在雨中静卧的情景,而“雨正狂”则生动地描绘了暴雨倾盆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沉闷压抑的氛围。接下来,“雨余秋思满虚堂”一句,通过“雨余”点明了时间背景,秋日的雨后,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凉意和清新的气息,使得诗人的心绪也随之变得丰富起来,充满了对秋天特有的感慨与思考。

“那知辞客悲何事,自爱高槐送浅凉。”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内心情感。诗人似乎在询问自己,为何会在这雨后的秋日感到悲伤?他或许在思考人生、离别或是某种难以言说的情感。然而,他却独自享受着高槐带来的微凉,仿佛在寻找心灵的慰藉。这里,高槐不仅提供了物理上的凉爽,更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空慷慨,总荒唐,拌教双耳万蛩螀。”这几句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人生苦短的感慨。他虽然心中充满豪情壮志,但面对现实的荒诞与无奈,只能选择与外界的喧嚣共存,让自己的耳朵去倾听万物的声音,包括虫鸣、风雨等自然界的声响。这种态度既是对现实的一种妥协,也是对自我内心世界的探索与接纳。

最后,“平生惯识萧疏味,未必西风定我妨。”诗人回顾一生,早已习惯了生活的孤独与清冷(“萧疏味”),对于即将到来的西风(可能象征着岁月的流逝或人生的暮年)并不感到畏惧或妨碍。这句话体现了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即使面对生命的终结,也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从容。

整体而言,这首《鹧鸪天》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面对自然与人生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也有对命运无常的深刻反思,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

作者介绍
刘永济

刘永济
朝代:清

刘永济(1887一1966) ,男,字弘度,宏度,号诵帚,晚年号知秋翁,室名易简斋,晚年更名微睇室、诵帚庵,湖南省新宁县人。1911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1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语文系。历任长沙中学教师,沈阳东北大学教授,武昌武汉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及武汉大学语文系教授、文学史教研组主任。湖南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武汉分会理事。《文学评论》编委。1919年开始发表作品。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猜你喜欢

挽徐德重

吴门昔有隐君子,家住洞庭山上头。

诗律深严唐句法,衣冠典雅晋风流。

閒看白鹿眠深草,时许沙鸥近钓舟。

万事从今总零落,独馀明月照荒丘。

(0)

谕骥儿二首·其一

交游零落少知音,骥子须当识我心。

盛酒盆埋红杏底,采莲舟系绿杨阴。

梅开溪上千株雪,橘熟霜前满树金。

终日击鲜应溷汝,行厨多只在山林。

(0)

和邓司徒游神乐观登醴泉亭韵二首·其一

不学修真访羽仙,曾将词赋奏甘泉。

画龙可致千峰雨,养鹤还谋二顷田。

厌听南音歌乐府,笑持野蔌荐宾筵。

追思四老同游日,倏忽于今十五年。

(0)

送杨中书代父扫墓

办装曾见赐千缗,乘传何烦更问津。

禋祀本承明主意,出门非爱远游人。

长亭客散车尘暗,旧陇春回树色新。

今日故乡谁不羡,凤池相继掌丝纶。

(0)

寿张司寇乃翁

鸾书昨夜出天扉,八座貤封世所稀。

钟鼎已非前日养,斑斓还著旧时衣。

云留咫尺无劳望,寿过冈陵不用祈。

堂下有人吹玉笛,分明为奏鹤南飞。

(4)

和石学士予庄韵四首·其四

矮屋低墙草树平,百年别业喜初成。

满头白发犹忘老,对面青山不记名。

行路喜逢田父骂,出门怪有野人迎。

春禽何与农家事,布谷声声为劝耕。

(0)
诗词分类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诗人
褚亮 薛道衡 宇文虚中 吴激 拾得 李日华 刘珝 程大昌 苏子卿 章炳麟 秦韬玉 丰坊 黎简 林光朝 邓剡 郑樵 崔与之 刘孝威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