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梦当年,想缡结汾阳而后,驰驱万里,拚送夫君,雾鬓冷清辉,犹疑宝瑟分飞,别来无恙;
秋声何在,正槎浮海上之时,缥缈三山,召还仙子,霓裳翻苦调,只恐琼楼深处,高不胜寒。
春梦当年,想缡结汾阳而后,驰驱万里,拚送夫君,雾鬓冷清辉,犹疑宝瑟分飞,别来无恙;
秋声何在,正槎浮海上之时,缥缈三山,召还仙子,霓裳翻苦调,只恐琼楼深处,高不胜寒。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郭夫人的形象与心境,充满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憧憬。开篇“春梦当年”,仿佛在唤醒读者关于春天梦境的回忆,暗示着郭夫人曾经拥有的幸福与美好。接着,“想缡结汾阳而后”,通过“汾阳”这一地名,可能暗指郭夫人的丈夫或与她关系密切的人,表达了她与之共度的岁月以及这段关系对她生活的影响。
“驰驱万里,拚送夫君”,展现了郭夫人为了丈夫的事业或理想,不惜远行万里,甚至不惜一切代价的深情与奉献。这种牺牲精神,体现了传统女性的美德与责任感。而“雾鬓冷清辉,犹疑宝瑟分飞”,则通过比喻手法,将郭夫人的容颜比作晨雾中的清辉,既美丽又略带凄凉,同时暗示了她与丈夫分离的痛苦与不舍,如同宝瑟(一种乐器)因分离而发出的哀怨之声。
接下来,“别来无恙”一句,直接表达了对丈夫或已逝去时光的深切关怀与思念,流露出一种温柔而又略带忧伤的情感。紧接着,“秋声何在”,转而描绘了季节的更迭,暗示时间的流逝与变化,同时也预示着故事中人物命运的转折或未知的未来。
“正槎浮海上之时,缥缈三山”,这里运用了神话传说中的元素,如海上仙槎和三山,象征着郭夫人对于仙境的向往或是对超脱世俗生活的追求,同时也可能隐喻着她内心深处对于自由与宁静生活的渴望。
“召还仙子,霓裳翻苦调”,进一步深化了郭夫人的形象,她似乎被召唤至仙境,但面对的却是“苦调”,这既可能是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也可能是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感慨。最后,“只恐琼楼深处,高不胜寒”,表达了对仙境或理想之地的复杂情感,既有向往,也有对孤独与寂寞的担忧,体现了人性中对完美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洞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郭夫人复杂而丰富的心境,以及对过去与未来的思考,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深度的作品。
薄游至西江,东南逢二妙。
本是同门友,同心复同调。
乐奏金玉声,情深知仁乐。
清风披素襟,明月朗馀照。
已见投胶漆,无庸判纻缟。
胡然忽分张,殊方理征棹。
越俗敛文华,楚风戒轻剽。
安驱赴中和,研精归道要。
江湖暂分流,终焉合廊庙。
矢心展大猷,毋为恋蓬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