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别期相见,呼儿开草堂。
客频寻孺仲,人已卧良常。
身世山瓢外,乾坤石几旁。
惟君能信宿,谁复念沧浪。
暂别期相见,呼儿开草堂。
客频寻孺仲,人已卧良常。
身世山瓢外,乾坤石几旁。
惟君能信宿,谁复念沧浪。
此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短暂分别后,期待再次相聚的情景。首句“暂别期相见”,表达了对重逢的渴望与期待。接着“呼儿开草堂”,展现了一种闲适自在的生活状态,诗人邀请家人准备迎接朋友的到来。
“客频寻孺仲,人已卧良常”两句,运用典故,以“孺仲”和“良常”代指友人,暗示友人虽频繁来访,但诗人却因某种原因未能及时相迎,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歉意与对友人的理解。
“身世山瓢外,乾坤石几旁”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将自己置身于自然之中,超脱世俗,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体现了道家的隐逸思想。
最后,“惟君能信宿,谁复念沧浪”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即使在忙碌或困境中,也愿意为朋友留宿,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事沧桑的感慨,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富有哲理的表达,展现了诗人与友人间真挚的情感交流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欲观汉坛符,东上缥缈峰。
葛花坠寒露,夕饮清心胸。
月出太湖水,鹤鸣空涧松。
真境久寂寥,苍苔遁灵踪。
尝闻绿毛叟,变化犹神龙。
世人岂得见,偶许樵夫逢。
攀阴力易疲,探玄志难从。
归出白云外,空闻仙观钟。
洪洞山前振鼙鼓,东家被杀西家虏。
崔郎逃兵山更深,手引诸儿背驮母。
须臾兵急行恐迟,月昏霜滑山崄巇。
大儿牵衣小儿哭,心在护母宁恋儿。
仓皇弃儿巅岩里,永割慈情知必死。
明朝邻里忽抱还,全家相看尽惊喜。
我知此事由衷情,不有神护安能生。
儿今拜父孙拜母,一家团栾居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