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山前振鼙鼓,东家被杀西家虏。
崔郎逃兵山更深,手引诸儿背驮母。
须臾兵急行恐迟,月昏霜滑山崄巇。
大儿牵衣小儿哭,心在护母宁恋儿。
仓皇弃儿巅岩里,永割慈情知必死。
明朝邻里忽抱还,全家相看尽惊喜。
我知此事由衷情,不有神护安能生。
儿今拜父孙拜母,一家团栾居乐土。
洪洞山前振鼙鼓,东家被杀西家虏。
崔郎逃兵山更深,手引诸儿背驮母。
须臾兵急行恐迟,月昏霜滑山崄巇。
大儿牵衣小儿哭,心在护母宁恋儿。
仓皇弃儿巅岩里,永割慈情知必死。
明朝邻里忽抱还,全家相看尽惊喜。
我知此事由衷情,不有神护安能生。
儿今拜父孙拜母,一家团栾居乐土。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崔郎的孝子在战乱中的英勇行为和无私奉献。诗的开头通过“洪洞山前振鼙鼓,东家被杀西家虏”展现了战事的残酷和混乱,崔郎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带领家人逃离,尤其是他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护母亲和幼弟,体现出深厚的亲情和孝道。
“月昏霜滑山崄巇”形象地描绘了夜晚行进的艰难,而“心在护母宁恋儿”则突显了崔郎的决心和牺牲精神。当他不得不丢下儿子以保全母亲时,“永割慈情知必死”,表现出他的悲壮与决绝。
然而,奇迹般地,第二天邻居们将孩子送回,全家人重逢,惊喜交加,诗人借此赞美了神灵庇佑的奇迹。最后,崔郎的儿子拜父,孙子拜母,象征着家族的延续和和睦,以及他们在和平之地过上了团圆的生活。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生动的场景和细腻的情感刻画,赞扬了崔郎的孝顺和勇敢,同时也寓含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神明庇护的信仰。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