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堂堂显现,住性有情难见。
若悟众生无我,我面何殊佛面?
佛性堂堂显现,住性有情难见。
若悟众生无我,我面何殊佛面?
这首诗以禅宗的视角探讨了佛性和自我意识的关系。开篇“佛性堂堂显现”,强调了佛性的光明与庄严,如同一座明亮的殿堂,清晰而显赫。接着,“住性有情难见”则指出,对于那些居住在世间、被情感所束缚的有情众生而言,直接洞察到佛性并非易事,仿佛佛性隐藏于生活的琐碎之中,难以轻易发现。
“若悟众生无我”这一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它揭示了理解佛性的关键——认识到所有生命体(包括自己)都是无我的。这里的“无我”并非指没有自我存在,而是指超越了个体的自我中心意识,认识到一切存在都是相互联系、无常变化的,没有固定的、独立的自我实体。只有当一个人能够放下对自我的执着,才能真正触及到佛性的本质。
最后,“我面何殊佛面?”以一个反问句结束,引人深思。这句话意在强调,一旦理解了众生无我,那么每个人内在的佛性就与真正的佛并无二致。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佛,因为佛性存在于每一个生命之中,只是需要通过修行和觉悟来发现和实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有情众生与佛性的关系,以及对“无我”概念的阐述,引导读者思考自我与宇宙、个体与整体之间的深刻联系,体现了禅宗追求内心平静与觉悟的精神。
苍苍千尺大夫松,不似湖嵌植小茏。
枕水一拳形崒嵂,凌云三干色尨茸。
王衡星化姿兼茂,莲社诗高席可重。
乞与书窗端不恶,萧然如对德人容。
玄冬万木落如扫,苦恨江梅开不早。
谁言菊后便无花,更有丁香慰枯槁。
雨膏碧叶剪琉璃,风荐幽葩喷龙脑。
小轩深院夜凄清,月白霜寒天色好。
素面含情宋玉愁,仙肌带湿真妃澡。
何人为取药中名,端为花能除病恼。
我时独步琼枝边,相向无言意倾倒。
临风三嗅更徘徊,研墨为花加品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