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将年来已极荣,回看烟阁欠功名。
八年犹未平淮甸,一战那能复帝京。
畎亩忠臣自忧国,闾阎小子妄谈兵。
凭谁决得天河水,一洗乾坤万里清。
诸将年来已极荣,回看烟阁欠功名。
八年犹未平淮甸,一战那能复帝京。
畎亩忠臣自忧国,闾阎小子妄谈兵。
凭谁决得天河水,一洗乾坤万里清。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十朋所作的《读亲征诏书二首(其二)》。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局势的深切忧虑和对战争胜利的热切期盼。
首句“诸将年来已极荣”,描绘了近年来将领们在战场上的辉煌成就,但紧接着的“回看烟阁欠功名”转折,暗示了尽管他们取得了荣耀,但在更广阔的国家层面,他们的功绩似乎并未得到应有的认可或实现真正的国家统一与和平。
“八年犹未平淮甸,一战那能复帝京。”这两句直指时局的严峻,指出即便经过了八年的战争,淮甸地区仍未完全平定,更不用说恢复帝京的安宁。这里不仅反映了战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统一与和平的强烈渴望。
“畎亩忠臣自忧国,闾阎小子妄谈兵。”这两句通过对比,揭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方面,辛勤耕耘的忠臣们内心忧虑国家的命运;另一方面,无知的平民却轻率地谈论军事策略。这反映了社会上对于国家事务认知的差异,以及普通民众对于战争与和平的态度。
最后,“凭谁决得天河水,一洗乾坤万里清。”诗人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于能够决定战争胜负、带来和平的英雄的期待。他希望有谁能像决堤的河水一样,迅速而彻底地清除战争的阴霾,让整个世界都沐浴在和平的阳光下。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宋代社会对于国家统一与和平的渴望,以及对战争带来的破坏与痛苦的反思。诗人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展现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的交织,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
昔年哭君兄,君侄才弁髦。
别来今几载,君侄如我高。
门前松柏树,垂垂添须绦。
伊昔倚松人,墓草长蓬蒿!
言之心为摧,泪比鹿门涛。
当时同应试,气欲吞巨鳌。
岂料到今朝,末路如斯遭!
君兄已不知,君泪应滔滔。
生离与死别,秋风为怒号。
时事况已矣,身世随鸿毛。
背中无六翮,安能万里翱!
死者在黄泉,有时共号咷。
剑缺徐君树,笔挫班超毫。
凄风习习来,仰首望星旄。
不见故人面,常想故人袍。
倘见君兄子,勖之古贤豪!
健足佩书囊,奚童负行李。
攀跻数仞峰,褰涉半溪水。
随云入远村,望树问墟市。
回首辨家乡,不见鹿溪涘。
虽隔一重山,已过五十里。
息驾竹林中,迎接主人喜。
遥拜先生尘,来脱先生履。
款客山人风,肴佳酒亦旨。
深树开讲堂,明窗列净几。
此间虽云乐,门闾老母倚。
已著孟郊衣,空致仲由米。
重累我仲兄,盘匜一身理。
忆昨欲别时,兄怀有忧只。
「去岁痛昊天,「蓼莪」哀未已。
今当季子行,家庭人有几」!
闻兄此一言,惆怅不能止。
但道咫尺天,朝发夕可抵。
勉强拜庭闱,皋此拥于此。
日入西山崖,日出东山里。
人在两山间,吾家在何许!
举头看云飞,回头看云起。
遥想吾家中,有人怀季子。
《到北投寄兄》【清·洪繻】健足佩书囊,奚童负行李。攀跻数仞峰,褰涉半溪水。随云入远村,望树问墟市。回首辨家乡,不见鹿溪涘。虽隔一重山,已过五十里。息驾竹林中,迎接主人喜。遥拜先生尘,来脱先生履。款客山人风,肴佳酒亦旨。深树开讲堂,明窗列净几。此间虽云乐,门闾老母倚。已著孟郊衣,空致仲由米。重累我仲兄,盘匜一身理。忆昨欲别时,兄怀有忧只。「去岁痛昊天,「蓼莪」哀未已。今当季子行,家庭人有几」!闻兄此一言,惆怅不能止。但道咫尺天,朝发夕可抵。勉强拜庭闱,皋此拥于此。日入西山崖,日出东山里。人在两山间,吾家在何许!举头看云飞,回头看云起。遥想吾家中,有人怀季子。
https://shici.929r.com/shici/fdI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