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志分明传者谬,峰名元在岳山隈。
邦人试看春岩上,岂有燕鸿到此回。
图志分明传者谬,峰名元在岳山隈。
邦人试看春岩上,岂有燕鸿到此回。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摰所作的《次韵张供备达夫观回雁峰二首(其一)》。诗中描绘了对“回雁峰”这一地理名称的质疑与探讨,通过生动的比喻和设问,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现象的独特见解。
首句“图志分明传者谬”,指出地图和记载中关于回雁峰的位置可能存在错误,流露出对传统认知的怀疑态度。接着,“峰名元在岳山隈”一句,似乎在纠正前文的疑问,表明回雁峰实际位于岳山的某个角落,强调了地理位置的真实性。
后两句“邦人试看春岩上,岂有燕鸿到此回”,以“邦人”(地方的人)为视角,邀请他们亲自观察春日岩上的景象,提出疑问:难道有燕子大雁会飞到这里来吗?这里运用了反问的手法,既是对回雁峰名称的一种戏谑,也暗含了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这一系列的设问与描述,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界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也体现了对传统观念的批判与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回雁峰为线索,巧妙地融合了地理学、自然现象的观察与人文思考,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对传统知识体系的审视与挑战。
北门卧护要耆英,小试胸中十万兵。
天借金山吟落月,身兼铁瓮作长城。
何如岭上因归路,摘取梅酸去作羹。
已有紫泥教诣阙,便应留住付钧衡。
宰士仍名士,诗人更德人。
还家桐树古,揽辔绣衣新。
不以髯边雪,而忘句里春。
登庸衣钵在,得恋大江滨。
触热能相访,言归有底忙。
百开才半面,一别又三湘。
诗人江西社,心传肘後方。
木天须此土,舟笔挍官黄。
柴门草径尽莓苔,不放黄尘俗子来。
诗客清晨冲雨入,梅花一夜为君开。
飘萧落叶残灯火,陆续清谈浊酒杯。
二十六年才四见,骊驹抵死秪相催。
琼树初瞻二纪中,玉京再别一星终。
我随病鹤欹黄帽,公驾云鸿上碧穹。
寄径丝纶紫薇阁,押班冠剑大明宫。
锦园尚欠桃栽否,儿辈河阳待晓风。
弃入修门访旧游,故人相见喜还愁。
茂林修竹君鬊碧,折苇枯荷我鬓秋。
莫把升沉著怀抱,古来览圣几公侯。
一尊追送江东棹,梦逐清波弄白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