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应有寄,我老已将休。
为抚遗编在,宁徒一研留。
膏肓咸五失,师友重千秋。
此意沉吟久,无为石丈羞。
六诏山深处,王郎故物存。
谁披韨水帖,又遇越公孙。
十笏精灵聚,中原文献尊。
需君学成日,重酹片云根。
斯文应有寄,我老已将休。
为抚遗编在,宁徒一研留。
膏肓咸五失,师友重千秋。
此意沉吟久,无为石丈羞。
六诏山深处,王郎故物存。
谁披韨水帖,又遇越公孙。
十笏精灵聚,中原文献尊。
需君学成日,重酹片云根。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全祖望所作的《配京和赋伯长学士研诗因借抄其集》。全诗以“研”字为核心,表达了对学问与传承的深刻思考。
首联“斯文应有寄,我老已将休”,诗人感叹学问应当有所寄托,而自己年事已高,即将退出学术舞台。这里流露出一种对学问传承的忧虑与期待。
颔联“为抚遗编在,宁徒一研留”,诗人表示自己虽已老去,但仍然希望能够整理和保存那些珍贵的文献资料,不让它们随时间流逝而消失。这体现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
颈联“膏肓咸五失,师友重千秋”,“膏肓”原指人体的要害部位,这里比喻学问的精髓。“五失”可能是指学问中的五个关键点或错误之处。这一联强调了师友在学问传承中的重要性,认为他们的教导和友谊对于学问的长久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尾联“此意沉吟久,无为石丈羞”,诗人深思熟虑后,希望自己的努力不会被时间遗忘,更不会让后人感到羞愧。这里的“石丈”可能是一个典故,用来形容学问深厚的人。诗人以此自勉,表达出对学问追求的执着与尊严。
最后两联“六诏山深处,王郎故物存。谁披韨水帖,又遇越公孙”,诗人提到六诏山深处保存着王郎的旧物,以及后来有人发现了这些珍贵的文献。这里可能是在赞美前人的智慧与贡献,同时也暗示了后人应当继续探索与发现。
“十笏精灵聚,中原文献尊”,“十笏”可能是指收集的文献数量,“精灵”在这里比喻智慧与灵感。这一联强调了中原文化的崇高地位,以及对知识的尊重。
最后一联“需君学成日,重酹片云根”,诗人期待着未来学者们能够继承并发扬光大这份学问,希望在他们学有所成之时,能够再次祭奠这片土地的根基,表达对学问源头的敬仰与感激。
整首诗通过“研”这一主题,展现了诗人对学问传承的深切关注与期待,以及对前人智慧的崇敬之情。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富有哲理,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杞梓非凡材,骐騄非凡马。
朴樕不入公输门,赏骏岂无伯乐者。
龙泉真宝剑,焦尾亦名琴。
张华有眼识紫气,子期解听流水音。
凡物时为之否泰,横宝在道众所爱。
十年读书得一友,送之西征吾意快。
梅花馨,雪花明,仙霞直上带云津。
别君不作儿女语,万卷诗书早致身。
柳绵飞,榆荚舞,软红尘中花如雨。
逢君一笑上青楼,破费黄金买金缕。
那时君已在瀛洲,而我正为京华游。
便教后举入黄甲,早是输君此一筹。
诗礼名家子,铮铮早有声。
右班聊借径,在计更司征。
霜日孤标净,湖山一共平。
图南九万里,此去是头程。
昔我与君俱妙龄,同时弃贡乡曲英。
君携令逊伯湖氏,天性好义甚好名。
薄俗斗粟有德色,君视名第鸿毛轻。
此事今无古亦少,百鸟群中孤凤鸣。
老天相知苦不早,囊书匣剑犹书生。
累年文屋提铁骑,共我掎角参齐盟。
我于再战偶得隽,君虽屡衂无弱兵。
长须忽持双鲤至,短褐欲访五羊城。
红粉蛛丝期已近,金滩鸂鶒眼偏明。
知君图南非左计,九万扶摇第一程。
畴昔韩苏行脚处,一草一木被光明。
鳄鱼久出海若避,白鹤诗留泉石清。
葛仙丹井湮眼没,伏波铜柱余峥嵘。
君行窥奇摘海异,海沃磊声气愈盈。
闽士南征可车载,间有铁中夸铮铮。
韶山瑚夏琏只君是,此宝岂久道边横。
吹送鹗书风借便殿前奏赋摩空声。
当家魁相衣缽在,会趾前美大门闳。
寿母一笑春生颊,绣与锦诰来将迎。
牵衣儿女莫惜别,为君为亲在此行。
计程何日到庾岭,梅花雪片飞琼瑛。
魁占群芳差易耳,相期心事在和羹。
《送陈君保作吉赴广漕》【宋·王迈】昔我与君俱妙龄,同时弃贡乡曲英。君携令逊伯湖氏,天性好义甚好名。薄俗斗粟有德色,君视名第鸿毛轻。此事今无古亦少,百鸟群中孤凤鸣。老天相知苦不早,囊书匣剑犹书生。累年文屋提铁骑,共我掎角参齐盟。我于再战偶得隽,君虽屡衂无弱兵。长须忽持双鲤至,短褐欲访五羊城。红粉蛛丝期已近,金滩鸂鶒眼偏明。知君图南非左计,九万扶摇第一程。畴昔韩苏行脚处,一草一木被光明。鳄鱼久出海若避,白鹤诗留泉石清。葛仙丹井湮眼没,伏波铜柱余峥嵘。君行窥奇摘海异,海沃磊声气愈盈。闽士南征可车载,间有铁中夸铮铮。韶山瑚夏琏只君是,此宝岂久道边横。吹送鹗书风借便殿前奏赋摩空声。当家魁相衣缽在,会趾前美大门闳。寿母一笑春生颊,绣与锦诰来将迎。牵衣儿女莫惜别,为君为亲在此行。计程何日到庾岭,梅花雪片飞琼瑛。魁占群芳差易耳,相期心事在和羹。
https://shici.929r.com/shici/mDVZlWwvVg.html
屈贾文章蚤善鸣,长杨制诰晚尤精。
天仙一念堕尘世,属籍千年谁老成。
贺表明明规宝庆,谏箴字字砭端平。
不堪耆旧凋零尽,泪到南塘觉尽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