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鼓山阴棹,来寻水竹居。
短檐芳树合,幽径白云馀。
留客听啼鸟,呼童唤买鱼。
溪山随处好,吟眺及春初。
偶鼓山阴棹,来寻水竹居。
短檐芳树合,幽径白云馀。
留客听啼鸟,呼童唤买鱼。
溪山随处好,吟眺及春初。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探访友人冯稚谟的文赏斋时所见的山水美景与宁静氛围。首句“偶鼓山阴棹”以轻快的笔触开篇,仿佛诗人乘舟而来,不经意间发现了一处隐匿于山林之中的雅致居所。接下来的“来寻水竹居”,则点明了目的地,暗示着此处不仅环境优美,还充满了文人雅士的气息。
“短檐芳树合,幽径白云馀”两句,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了文赏斋周围自然景观的和谐与静谧。短檐之下,芳树环绕,绿意盎然;蜿蜒的小径旁,白云缭绕,增添了几分神秘与脱俗之感。这样的环境,无疑为访客提供了一个远离尘嚣、心灵得以栖息的空间。
“留客听啼鸟,呼童唤买鱼”则进一步描绘了主人的热情与生活情趣。主人邀请客人静听林中鸟鸣,享受这份来自大自然的音乐盛宴;同时,又吩咐仆人去购买新鲜的鱼,准备一顿丰盛的晚餐。这一细节不仅体现了主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朋友的款待之心,也暗示了文赏斋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态度。
最后,“溪山随处好,吟眺及春初”总结了整个访问的感受。无论是溪流边的山色,还是初春时节的景色,都让人心旷神怡。诗人在这里吟诗眺望,享受着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以及与友人的深厚情谊。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访者对文赏斋及其主人的深深赞赏,同时也传达出一种对自然美与人文美的追求与向往。
可怜瘦尽秋怀,寥空也换凄凉色。
平林远近,西风作意,教伊狼藉。
薄霭愁笼,斜阳冷染,画残金碧。
怪宵来悄听,閒截堕玉,幽蛩语,无人识。
况又江关庾信,尽频年、赋成萧瑟。
殊方异客,空山何处,独寻行迹。
我本飘零,树犹如此,岁华堪惜。
想故园旧侣,著书才罢,一尊相忆。
脱宫衣。正兰汤新浴,绰约见娇姿。
海上琼台,天中令节,画栏春色迟迟。
嘱薰风、红妆稳护,谁念我、愁断聚香丝。
金带围销,虹桥梦远,惆怅芳期。
莫问去年游冶,算杜郎俊赏,回首都非。
冷入行云,群芳未殿,无端换了将离。
最负他、曾称近侍,空相谑、谁为寄相思。
料是金屏斜倚,诅我多时。
斗转珠杓,烟凝彩胜,乾坤佳气重新。
增受泰元神美,节应长春。
万树银花齐发,彻丹霄、升法王轮。
龙衔耀、欢喜人天,催成花雨缤纷。
想见千门月满,照东华香雾,影逐车尘。
道是鳌山故事,虹渚嘉辰。
遥听霓裳法曲,现分明、五色仙云。
凭青鸟、早报司开,来朝捧出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