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堪遁世真无闷,泉可濯缨信乐饥。
谁识幽人神解处,小山丛桂正芳时。
境堪遁世真无闷,泉可濯缨信乐饥。
谁识幽人神解处,小山丛桂正芳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隐逸生活的宁静画卷。首句“境堪遁世真无闷”,诗人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对遁世生活的向往与满足,认为这样的环境足以让人忘却尘世的烦恼,心境平和而愉悦。接着,“泉可濯缨信乐饥”一句,进一步描绘了隐居之地的自然之美,泉水清澈,可以洗涤心灵,即使在饥饿之时也能从中找到乐趣,强调了自然与心灵的和谐统一。
“谁识幽人神解处,小山丛桂正芳时。”这两句则转向对隐士精神世界的探索。诗人提出疑问,谁能理解隐士内心的真正境界?此时,小山上的丛桂正散发着芳香,象征着隐士精神的高洁与超脱。整首诗通过景物的描写,不仅展现了隐居生活的美好,更蕴含了对隐士精神追求的赞美与向往。
尺箦编黄芦,节密数须只。
长短随所宜,张弛易为摘。
一傍系脚索,若网纲总缉。
北人布为帆,南俗篷以荻。
舟师贪重载,高挂借风力。
顺流与溯波,巨鹢添羽翮。
望从远浦来,一片云影黑。
乱冲渚烟开,重带江雨湿。
百里不终朝,用舍从顺适。
夕阳见晚泊,堆叠纷襞积。
水虽物善利,其助乃尔益。
西山万古青未了,黛绿鬟云已倾倒。
岂知太虚忽生白。恍如长夜今复晓。
紫阳仙翁见本根,白波开天馀浩渺。
胸中盘曲此高寒,曾梦肝肠倚天表。
苍崖飞来天出巧,为护烟岚翠如扫。
万缕寒烟吹不举,静秀依依见娟好。
此时先生一开轩,平生壁立今玉峭。
脚底游尘软更红,黑头扰扰谁为雄?
临风回首三太息,安得置此冰壶中。
西山秀色千万重,一顾可洗浮云空。
遥望飞泉驾远壑,中有一路开双松。
人间风日不到处,来访轩中雪翠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