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警急》
《警急》全文
唐 / 杜甫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才名旧楚将,妙略拥兵机。

玉垒虽传檄,松州会解围。

和亲知拙计,公主漫无归。

青海今谁得,西戎实饱飞。

(0)
翻译
他曾是楚国的名将,智谋丰富掌握兵机
虽然玉垒城曾发檄文求援,但松州之围最终解除
承认和亲策略并非上策,公主回国之事遥不可及
如今青海之地谁能主宰,实则西戎军队日益壮大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作品,从内容来看,描绘的是边塞战争的紧迫情景和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开篇“才名旧楚将,妙略拥兵机”两句,表达了对军中才能出众、谋略非凡的将领的赞赏,同时也彰显了诗人对于边疆战争的关注。

接着,“玉垒虽传檄,松州会解围”描述了一场战斗的紧急与解围的喜悦。玉垒指的是坚固的城堡,檄可能是古代用于攻城的器具,这里暗示了敌对双方在军事上的较量。而“松州会解围”则表明了守军最终成功抵御了外来侵袭。

第三句“和亲知拙计,公主漫无归”抒写了一种边塞战争中常见的悲剧,即为了和亲而送往异域的公主无法回到自己的国家。这里透露出诗人对于这种政治手段所带来的个人苦难的同情。

最后两句“青海今谁得,西戎实饱飞”则表达了对边疆战事的忧虑和无奈。青海指的是远离中原的边陲地区,而“今谁得”意味着现如今这些地方是否还能为我国所据。"西戎"通常指的是来自西方的民族或部落,"实饱飞"则可能是形容敌军强盛而有飞扬之势。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紧张局势的描述,以及对于边塞将士和和亲公主命运的关怀,展现了杜甫深厚的爱国情怀与对战争悲剧的深刻认识。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
朝代:唐   字:子美   籍贯: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   生辰:712-770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猜你喜欢

朱大行仲南招饮茹氏园得星字

碧梧丛菊晚荧荧,别有风光在曲亭。

醉后徵歌怜白雪,灯前邀客看青萍。

高城夜色翻霜树,西掖寒云隐曙星。

词客当筵俱郢调,不知王粲感飘零。

(0)

清明日同肖甫郊游

十里尘飞白玉堤,烟花何处使人迷。

楼台霁色宜春外,兰蕙风光曲水西。

鸣镝草中惊雉落,引杯湖上听莺啼。

青云开閤怜迟暮,丹壑凭高欲杖藜。

(0)

送郭给事册封代府

云中关镇地雄哉,金册亲持远道来。

谏草屡传青琐闼,使旌遥上白登台。

九边烽堠蓬飞断,十月河冰马蹴开。

兰阪桂丛虽可咏,阴山还待勒铭才。

(0)

同公载公实思伯登白云最高顶·其二

千岩云气混重溟,竹院松扉白昼扃。

金锡乍飞游鹤去,贝书初诵毒龙听。

荒台花雨空留碧,阴洞苔文尚带青。

浮世始知无住著,长生还欲问仙灵。

(0)

和公实燕台感秋·其五

文园遥忆病相如,几度裁诗慰索居。

西第看花摇綵笔,上林游猎从金舆。

生逢尧舜功名薄,迹混渔樵计术疏。

闻道乞身书欲上,圣明应未许悬车。

(0)

燕京书事·其三

一夜瑶池集绛鸾,六花飞舞下云端。

兰台未许誇清冷,黄竹徒劳咏閟寒。

爽气萧森连玉树,晓光零乱拂铜盘。

谁能和得阳春曲,长奉君王万岁欢。

(0)
诗词分类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诗人
施耐庵 元顺帝 元文宗 杨景贤 商衟 高茂卿 岳伯川 邾仲谊 庾吉甫 脱脱 李寿卿 汪元亨 高文秀 不忽木 睢景臣 陈敷 胡奎 卢龙云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