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岩云气混重溟,竹院松扉白昼扃。
金锡乍飞游鹤去,贝书初诵毒龙听。
荒台花雨空留碧,阴洞苔文尚带青。
浮世始知无住著,长生还欲问仙灵。
千岩云气混重溟,竹院松扉白昼扃。
金锡乍飞游鹤去,贝书初诵毒龙听。
荒台花雨空留碧,阴洞苔文尚带青。
浮世始知无住著,长生还欲问仙灵。
这首明代黎民表的诗《同公载公实思伯登白云最高顶(其二)》描绘了一幅幽深静谧的山中景象。首句“千岩云气混重溟”展现了山峦间云雾缭绕,仿佛与大海相连的壮丽画面,给人以开阔而神秘之感。接下来,“竹院松扉白昼扃”写出了竹林环绕、松门紧闭的清幽环境,即使在白天也显得静谧异常。
“金锡乍飞游鹤去,贝书初诵毒龙听”运用了象征手法,金锡和贝书可能代表佛经或道家经典,游鹤和毒龙则寓言了超凡与神秘的力量。诗人通过这些元素,传达出修行者在山中修炼,寻求智慧与力量的意境。
“荒台花雨空留碧,阴洞苔文尚带青”进一步描绘了自然景观的永恒与生机,即使荒废的平台和阴暗的洞穴,也因花雨和青苔而显得生机盎然。最后一句“浮世始知无住著,长生还欲问仙灵”,诗人借此表达了对世间短暂和无常的体悟,以及对长生不老、仙灵之道的向往和探索。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山水为背景,融合了禅意与道教思想,展现出诗人对超脱尘世、追求永恒的内心世界。
也何须、晴如那日,欣然且过江去。
玄都纵有看花便,耿耿自羞前度。堪恨处。
人道是,漫山先落坡翁句。东风绮语。
但适意当前,来寻须赋,此土亦吾圃。
海山石,犹记芙蓉城主。弹过飞种成土。
是间便作仙客杏,谁与一栽千树。朝又暮。
怅二十五年,临路花如故。人生自苦。
只唤渡观桃,侵寻至此,世事奈何许。
花上雪。信手捻来成。屑不就琼英。
昨朝已见诗成卷,今朝又试曲成声。
更催催,莫不做,水仙兄。终须待、晴时携斗酒。
更须待、老夫吟数首。休更叠,□娉婷。
已无翠鸟传花信,又无羯鼓与花听。
更催催,迟数日,是春生。
春入番江雨。满湖山、莺啼燕语,前歌后舞。
闻道行骢行且止,却听谯楼更鼓。
正未卜,阴晴同否。
老子胸中高小范,这精神、堪更开封府。
新治足,旧民苦。扁舟浩荡乘风去。
看莱衣、思贤堂上,寿觞朝举。
六十二三前度者,敢望香山老傅。
又过了、午年端午。
采采菖蒲三三节,寄我公、矫矫扶天路。
重归衮,到相圃。
解变西昆体,一赋冠群英。
清风峡畔,至今堂已读书名。
富贵轻于尘土,孝义高于山岳,惜不大其成。
陵谷纵迁改,草木亦光荣。与仇香,穿阮屐,试同登。
石龛虽窄,可容一几短檠灯。
千仞苍崖如削,四面翠屏不断,云雾镇长生。
最爱岩前水,犹作诵弦声。
此老先生,尚不留东阁,肯博西凉。
我侬争敢,来近思旷之旁。
朱颜未改,绝胜如、蔡义张苍。
元自有,安丹灶地,何须求白云乡。
欲缀小词称寿,□譬如河伯,观海盳洋。
遥知垂弧甲第,置酒华堂。
且吟梁甫,谁管他、冶子田强。
试问取,壶翁仙诀,几时传与君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