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雨终宵三四起,雨来侵晓却安眠。
已知比户皆回命,暗悔前朝易怨天。
官粜虽轻无此饱,帝心稍转即丰年。
翻悲昨见横渠瘠,不缓须臾死道边。
望雨终宵三四起,雨来侵晓却安眠。
已知比户皆回命,暗悔前朝易怨天。
官粜虽轻无此饱,帝心稍转即丰年。
翻悲昨见横渠瘠,不缓须臾死道边。
这首诗《六月二十晨雨大降》由清代诗人郑珍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对雨水的复杂情感与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首句“望雨终宵三四起”,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夜不能寐,多次起身期盼雨水的情景,表达了对雨水的渴望与期待。接着,“雨来侵晓却安眠”,描述了雨水终于来临,诗人得以安心入眠的场景,体现了雨水对于缓解旱情的正面作用。
“已知比户皆回命”,诗人意识到雨水对于百姓生计的重要性,家家户户都因雨水而重获生机。“暗悔前朝易怨天”,则反映了诗人对过去因干旱而怨天尤人的行为感到后悔,强调了雨水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和价值。
“官粜虽轻无此饱”,指出即使官方粮食价格低廉,但雨水带来的丰收才是真正的饱足之源。“帝心稍转即丰年”,表达了对皇帝施政的期望,希望其能适时调整政策,以促进农业丰收。
最后,“翻悲昨见横渠瘠,不缓须臾死道边”两句,表达了对过去因干旱导致土地贫瘠、百姓死亡的悲痛之情,强调了雨水对于生命的重要性和珍贵性。整首诗通过对比和情感的转折,深刻揭示了雨水对于农业生产、民生福祉以及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与人类命运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
今夕是何夕,南极见祥光。
自天飘下佳气,五色覆黄堂。
为借盐梅妙手,暂对裤襦欢颂,森戟护凝香。
馀事剩吟咏,金薤灿琳琅。
眷田园,松径旧,菊畦荒。
欲乘风驭归去,策杖纵相羊。
物外乾坤自在,壶里无尘日月,千岁傲羲皇。
天意未应许,军国要平章。
千枝蔓仙牒,眉宇肖苍龙。
就中天赋英杰,玉磬照金钟。
满袖春风和气,散在苕溪霅水,讴歌颂儿童。
好个庙堂样,貂弁马头公。
烛如椽,香似雾,宴蓬瀛。
我家寿酒须信,不与世间同。
昨夜欢传清禁,今日黄堂歌舞,千载一相逢。
来岁五云里,宣劝折黄封。
万里楚天阔,一点寿星明。
庭语以识歌舞,拍拍□秋声。
会过牛郎六夕,圆欠嫦娥一夜,此际是佳辰。
□□□□,□□□□赉予说,□神岳,庆生申。
□领仓符,□兼漕节握藩旌。
但□闽山建水,无地不阳春。
今日范滂刘宴,来岁周公伊尹,元化斡洪钧。
北阙中书令,南极老人星。
英荚才开六,宝历已当千。
人间收尽繁溽,凉意入虞弦。
尽道荐衡交剡,更值生申佳节,喜色动闾阎。
终夜望银汉,文宿贯台躔。
定燕秦,封晋魏,信当然。
处处红莲开幕,曹掾岂能淹。
见说玉堂飞诏,已许金闺通籍,蓬岛伴神仙。
来岁寿卮酒,应醉御炉烟。
倚藤临水,照丰姿自笑,天然丘壑。
利鞅名缰成底事,空把此身缠缚。
李杜文章,良平事业,且束之高阁。
浩然归去,暮霞残照零落。
闻道西北埃尘,东南形胜,次第清河岳。
此等功名尘世事,与我初无关约。
十里松萝,一蓑烟雨,说甚扬州鹤。
倚栏长啸,玉轮飞上天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