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融智门,至善在所止。
明德与新民,贯通无异理。
万折水必东,千古吾晦翁。
考亭追杏坛,犹存舞雩风。
昔者学易堂,粤山宽閒野。
此道闻而知,笃信无虚假。
尚有刘静春,至理共乐循。
我登二老门,天方寿斯文。
服膺善恐失,适正杜邪曲。
当时片言下,问道不隔宿。
学易堂已空,谁与鞭凡庸。
静春正耆庞,抠衣尽从容。
襟谊子崇笃,远来顾茕独。
作诗念清新,愧我言腐熟。
四海皆弟兄,尚友惟辅仁。
春草正碧色,话别同敷陈。
大学融智门,至善在所止。
明德与新民,贯通无异理。
万折水必东,千古吾晦翁。
考亭追杏坛,犹存舞雩风。
昔者学易堂,粤山宽閒野。
此道闻而知,笃信无虚假。
尚有刘静春,至理共乐循。
我登二老门,天方寿斯文。
服膺善恐失,适正杜邪曲。
当时片言下,问道不隔宿。
学易堂已空,谁与鞭凡庸。
静春正耆庞,抠衣尽从容。
襟谊子崇笃,远来顾茕独。
作诗念清新,愧我言腐熟。
四海皆弟兄,尚友惟辅仁。
春草正碧色,话别同敷陈。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徐元杰的《和金兄》,以大学教育的理念为背景,表达了对学术真理的追求和对师长的敬仰。诗中提到“大学融智门,至善在所止”,强调了大学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智慧和追求至善。诗人将考亭(朱熹讲学之地)与杏坛(孔子讲学处)相提并论,体现了对儒家传统的继承。“学易堂”则象征着学问的源泉,诗人感叹其虽空,但精神犹在,期待有人能继续发扬。
“静春正耆庞,抠衣尽从容”描绘了一位年长的学者刘静春,他学识渊博,态度谦逊。诗人自谦“愧我言腐熟”,表示自己虽然努力学习,但仍觉言辞不够清新。最后,诗人倡导四海之内皆兄弟,应以仁爱之心相互辅助,如同春草般生机勃勃,寓意友谊与学术的长久。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既体现了对学术的尊重,也流露出对师友的深情厚谊,展现了宋代士人的道德追求和学术理想。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