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依胡床,手把筇竹。偏袒右肩,而收一足。
小僧涤器,师视而笑。主伴则殊,日用同妙。
坐依胡床,手把筇竹。偏袒右肩,而收一足。
小僧涤器,师视而笑。主伴则殊,日用同妙。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修行的场景,通过细腻的动作和表情展现其内心的宁静与专注。诗中“坐依胡床,手把筇竹”描绘了僧人盘腿而坐的姿态,手持竹杖,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氛围。“偏袒右肩,而收一足”则进一步展现了僧人的修行状态,裸露的肩膀和收起的一足,暗示着对物质的淡泊和对精神追求的执着。“小僧涤器,师视而笑”,这一细节描绘了师徒之间的互动,小僧在清洗器具,而师者则以微笑回应,体现了修行过程中的和谐与默契。“主伴则殊,日用同妙”,这句话点明了尽管修行者与辅助者角色不同,但日常生活中所体现的智慧与境界却是相通的,强调了修行的普遍性和内在的统一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僧人修行场景的细腻描绘,传达了佛教修行中追求内心平静、淡泊物质、注重精神修炼的核心理念,同时也体现了修行过程中师徒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以及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鸿濛棲神契,脱落力自由。
谅此丈夫事,宁为儿女忧。
丈人志宇宙,织芥无滞留。
静观四大室,俛仰七十秋。
诗宽江海涯,心无花月愁。
请言平生志,旷度无阴谋。
浩洋驰三峡,泾渭分九流。
霜皮峻千尺,回首走万牛。
大历竹马游,即今谁在不。
被发下大荒,万象散莫收。
一举摄倒景,百篇醒醉眸。
矧此无妄疾,固哥勿药瘳。
时当天宇清,皮人献功裘。
愿公强举卮,起慰潇洒侯。
列星遥参光,虫鸟逃穷搜。
前山方刻窟,粗可少献酬。
不作红粉涴,那忧华发羞。
洪岩与浮邱,彩笔俱丰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