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月花宫法鼓催,风珂蓦忆掖门开。
廿年三破僧床睡,大顶峰头候日来。
斜月花宫法鼓催,风珂蓦忆掖门开。
廿年三破僧床睡,大顶峰头候日来。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寺庙中静谧而庄严的氛围。首句“斜月花宫法鼓催”,以斜挂天际的月亮和花宫中的法鼓声起笔,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肃穆的环境。次句“风珂蓦忆掖门开”,通过风吹过寺庙的门环(风珂)的声音,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那扇门缓缓开启的瞬间,引人遐想。接着,“廿年三破僧床睡”一句,透露出诗人对寺庙生活的深刻体验,三十年间,三次在僧人的床上小憩,暗示了他对寺庙生活的熟悉与亲近。最后,“大顶峰头候日来”则将视角拉高,描绘了诗人站在大山顶峰等待日出的情景,既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也寓意着内心的期待与希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寺庙生活独特的情感体验,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体现了清末近现代初时期文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吾告时世人,修道宜殷勤。
恩亦不虚生,神明必报人。
昔有刘仲伯,精诚于道门。
勤恶使从善,岁会集群贤。
香火日夜勤,亦能感仓天。
命尽应当死,众神与表天。
三魂飞杨澌,七魄入死星。
右神削死藉,左神著生名。
伺命来极济,左相踏地瞋。
普告二十狱,拔出仲伯身。
三魂还复流,七魄还入身。
血脉还运转,百节方更坚。
面目更端严,肉骨更鲜明。
死臣三七日,寝尸还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