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金宛成器,悬镜在高堂。
后挂七龙网,前发四珠光。
迥望疑垂月,傍瞻譬璧珰。
仁寿含万类,淮南辩四乡。
终归一亡有,何关至道场。
精金宛成器,悬镜在高堂。
后挂七龙网,前发四珠光。
迥望疑垂月,傍瞻譬璧珰。
仁寿含万类,淮南辩四乡。
终归一亡有,何关至道场。
这首诗描绘了一面悬挂于高堂之上的镜子,通过对其形态、光泽以及所映照景象的描述,展现了镜子的华美与深邃。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将镜子与自然、道德、宇宙等概念相联系,营造出一种既具物质之美又蕴含哲理意味的艺术境界。
“精金宛成器,悬镜在高堂。”开篇以“精金”喻镜,强调其材质的珍贵与工艺的精湛,将其置于高堂之上,暗示其不仅是日常用品,更具有某种崇高的地位或象征意义。
“后挂七龙网,前发四珠光。”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镜子的装饰与光辉。七龙网可能象征着神话中的祥瑞,四珠光则可能是指镜子周围或其本身散发出的光芒,这些元素共同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华美的氛围。
“迥望疑垂月,傍瞻譬璧珰。”这里通过“迥望”与“傍瞻”的视角转换,展现了镜子不仅能够反射现实世界,还能创造出仿佛月亮悬挂、璧珰(古代的一种玉佩)并列的视觉效果,增强了诗歌的想象力和艺术感染力。
“仁寿含万类,淮南辩四乡。”这两句将镜子的映照作用上升到哲学层面,认为它包含了万物的生长与变化(仁寿),辨别四方的事务(淮南),体现了镜子作为媒介的广泛功能和深远意义。
“终归一亡有,何关至道场。”最后两句则以一种超脱的视角,探讨了存在与非存在的关系,以及镜子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联,表达了对生命本质和宇宙真理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镜子作为物质载体的美学价值及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考,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深度的作品。
见说家山富海棠,杜陵才短没篇章。
烦君开口道一句,撺掇教他分外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