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难更频岁,边尘动四溟。
豺狼饱吞噬,天地失清宁。
黄屋无安所,霜笳不忍听。
使臣归路阻,恸绝鬓星星。
国难更频岁,边尘动四溟。
豺狼饱吞噬,天地失清宁。
黄屋无安所,霜笳不忍听。
使臣归路阻,恸绝鬓星星。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沈与求在《次韵郑维心腊月十六日有作》中的第一首作品。沈与求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危难和边疆动荡的深切忧虑,以及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首句“国难更频岁”,点明了国家连年遭受困难,暗示了战争或政治动荡的频繁发生。接着,“边尘动四溟”描绘了边疆局势的紧张,四海之内皆有战事的景象,形象地展示了边疆的不安定。
“豺狼饱吞噬,天地失清宁”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敌人比作贪婪的豺狼,它们不断地吞噬着国家的安宁,使得天地间失去了宁静。这种比喻生动地展现了敌人的凶残和国家面临的危机。
“黄屋无安所,霜笳不忍听”则进一步表达了对国家现状的担忧。黄屋在这里象征着皇权,但无法找到安定之所,暗示了朝廷的动荡和无力。霜笳,即寒冷的号角声,诗人不忍听闻,表达了对国家现状的悲痛和无奈。
最后,“使臣归路阻,恸绝鬓星星”两句,描述了使臣回国之路受阻,内心的痛苦达到了极点,以至于两鬓斑白。这不仅反映了个人的不幸遭遇,也象征着国家整体的衰败和困境。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比喻,深刻揭示了国家危难时人民的苦难和诗人内心的忧国忧民之情。
堤遥遥,河弥弥,分水祠前卒如蚁。
鹑衣短发行且僵,尽是六郡良家子。
浅水没足泥没骭,五更疾作至夜半。
夜半西风天雨霜,十人八九趾欲断。
黄绶长官虬赤须,北人骄马南肩舆。
伍伯先后恣诃挞,日昃喘汗归籧篨。
伍伯诃犹可,里胥怒杀我。
无钱水中居,有钱立道左。
天寒日短动欲夕,倾筐百反不盈尺。
草傍湿草炊无烟,水面浮冰割人膝。
都水使者日行堤,新土堆与旧岸齐。
可怜今日岸上土,雨中仍作河中泥。
君不见会通河畔千株柳,年年折尽官夫手。
金钱散罢夫未归,催筑南河黑风口。
燕山日黑黄尘起,金川门外鼓声死。
长乐宫为瓦砾场,殿庭流血成海水。
御史大夫练子宁,手持三尺干雷霆。
覆巢自分无完卵,一门百口归冥冥。
事去人亡二百载,芦荻萧萧余故垒。
长陵楸柏已十围,孤臣遗骨今安在?
钓龙台下水可楫,新宁城东山鹥。
灌园谁能识法章,佣肆犹堪藏李燮。
一日天回地转时,千金购出练家儿。
若敖之鬼终不馁,行路闻之皆歔欷。
我登钟陵山,遥望石头城。
宁为孝孺死,不作陈瑛生。
为君慷慨终一曲,悲风飒飒江波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