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雨人同我不然,鳃鳃宵旰待丰年。
千村时若千村庆,一日恒旸一日愆。
率土盈宁难并得,普天恩泽岂兼全。
先忧后乐何能遂,衰景残龄秖自怜。
喜雨人同我不然,鳃鳃宵旰待丰年。
千村时若千村庆,一日恒旸一日愆。
率土盈宁难并得,普天恩泽岂兼全。
先忧后乐何能遂,衰景残龄秖自怜。
这首诗是清朝康熙帝玄烨所作,表达了他对丰收与歉收之间关系的深刻反思。诗中,他以个人的视角,将百姓的喜悦与自己的责任联系起来,反映出作为君主的忧虑和自我反省。
"喜雨人同我不然",他感受到百姓对雨水的欣喜,这与他的心境形成对比,他深知雨量的丰沛与否直接影响着民众的生活和国家的稳定。“鳃鳃宵旰待丰年”描绘了人们日夜期盼丰收的急切心情,也暗示了他作为帝王对此的深深关切。
“千村时若千村庆,一日恒旸一日愆”进一步强调了丰收与歉收的交替,以及这种变化带来的百姓情绪波动。他认识到普天之下,无论是丰收还是歉收,都难以同时满足所有人,这是天意,也是政事的不易。
“率土盈宁难并得,普天恩泽岂兼全”表达了他对于无法使天下人都同时得到福祉的无奈,以及对上天恩泽不能平均分配的感慨。他深感作为君王,必须承担起“先忧后乐”的责任,但面对衰景残龄,只能自我宽慰。
最后,“衰景残龄秖自怜”流露出康熙对自己年迈体衰的感叹,以及对未能完全实现治国理想的自责。整首诗通过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康熙帝的忧民情怀和自我反省精神。
竹西亭下路,二十四桥迂。
有志风寒地,携家雨雪途。
杯酣看玉蕊,橐重载湖珠。
写就乌丝句,无妨寄雁奴。
痴绝有庵不肯住,弄月挑云径山去。
地水火风分裂时,亲书赠予黄葛布。
蜕封读罢咽无语,会得龙须能避暑。
岂知玉骨本清凉,书则珍藏布不取。
源老忽踏幽深路,道在隔山遥望处。
巨帙已载烂葛藤,何堪又送閒家具。
开眼一看笑呵呵,犹有这个可奈何。
来而不往非世法,聊效芹忱愧不多。
两角茶,十袋面,宝瓶飞钱五十万。
虔心献此一瓣香,奉为禅师作清荐。
且问先师来不来,玉山庵顶白云开。
更烦大众打圆相,拨取青莲火里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