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绝有庵不肯住,弄月挑云径山去。
地水火风分裂时,亲书赠予黄葛布。
蜕封读罢咽无语,会得龙须能避暑。
岂知玉骨本清凉,书则珍藏布不取。
源老忽踏幽深路,道在隔山遥望处。
巨帙已载烂葛藤,何堪又送閒家具。
开眼一看笑呵呵,犹有这个可奈何。
来而不往非世法,聊效芹忱愧不多。
两角茶,十袋面,宝瓶飞钱五十万。
虔心献此一瓣香,奉为禅师作清荐。
且问先师来不来,玉山庵顶白云开。
更烦大众打圆相,拨取青莲火里灰。
痴绝有庵不肯住,弄月挑云径山去。
地水火风分裂时,亲书赠予黄葛布。
蜕封读罢咽无语,会得龙须能避暑。
岂知玉骨本清凉,书则珍藏布不取。
源老忽踏幽深路,道在隔山遥望处。
巨帙已载烂葛藤,何堪又送閒家具。
开眼一看笑呵呵,犹有这个可奈何。
来而不往非世法,聊效芹忱愧不多。
两角茶,十袋面,宝瓶飞钱五十万。
虔心献此一瓣香,奉为禅师作清荐。
且问先师来不来,玉山庵顶白云开。
更烦大众打圆相,拨取青莲火里灰。
这首宋诗《荐痴绝禅师》是徐敏所作,以独特的笔触描绘了一位超脱世俗的禅师形象。首句“痴绝有庵不肯住,弄月挑云径山去”展现了禅师不拘于尘世,独自在山中修行的逍遥之态。接着,“地水火风分裂时,亲书赠予黄葛布”暗含禅师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实践,以及他朴素的生活方式。
“蜕封读罢咽无语,会得龙须能避暑”表达了对禅师智慧的敬仰和领悟,暗示其佛法精深。然而,“岂知玉骨本清凉,书则珍藏布不取”揭示了禅师内心的淡泊与超脱,即使珍贵的书籍也视若平常,更看重内在的清净。
“源老忽踏幽深路,道在隔山遥望处”描绘了禅师的踪迹难以寻觅,暗示佛法之道深邃而无形。诗人感慨“巨帙已载烂葛藤,何堪又送閒家具”,表达对禅师生活简朴的敬佩。
最后,诗人以世俗礼节表达敬意,赠送茶、面和钱财,并祈愿禅师接受,以香火供奉,询问其是否降临,期待与禅师共悟佛法。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富有禅意,体现了对禅师的深深敬仰和对佛法的崇敬之情。
新官对旧官,一时顿改易。
新官莫自雄,旧官莫交谪;
区区一传舍,彼此皆过客。
我怀召伯棠,更思莱公柏。
南阳召与杜,父母歌畴昔。
胡今复扰攘,萑苻遍山泽。
蛮触起战争,秦越分肥瘠。
持后以较前,岂止差寸尺。
谁云后来者,不肯让前席。
杞人好忧天,徒忧终何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