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月认江叉,乘风破浪花。
月明风不恶,谁道五湖赊。
乘月认江叉,乘风破浪花。
月明风不恶,谁道五湖赊。
这首明代诗人苏葵的《棹歌(其四)》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乘月泛舟、破浪前行的生动画面。诗中通过“乘月认江叉,乘风破浪花”两句,展现了诗人夜航时的独特体验和豪迈气概。月光如洗,照亮了江面,诗人仿佛在月色中辨识着江中的曲折路径;而“乘风破浪花”则形象地描绘了船行于水面,激起层层波浪的情景。
接下来,“月明风不恶”一句,既是对当时天气状况的描述,也暗含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欣赏与赞美。在明亮的月光下,即使有风,也不显得恶劣,反而为航行增添了几分诗意。最后,“谁道五湖赊”一句,借用了古代文人常用来表达对广阔天地向往的典故,意在表明诗人并不因眼前的航行而感到局限或遗憾,相反,他以豁达的心态享受着旅途中的每一刻,表达了对自由与冒险精神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乘舟夜行时的独特感受和内心世界,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也有对自由与冒险的向往,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昔属时霖滞,今逢腊雪多。
南猜飘桂渚,北讶雨交河。
尽灭平芜色,弥重古木柯。
空中离白气,岛外下沧波。
隐者迷樵道,朝人冷玉珂。
夕繁仍昼密,漏间复钟和。
想积高嵩顶,新秋皎月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