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岁立秋蚤,闻蛩常六月。
孰知彼跂脉,乃不让时节。
幽韵砌下添,逸兴枕边发。
披襟步檐巡,明河向西没。
往岁立秋蚤,闻蛩常六月。
孰知彼跂脉,乃不让时节。
幽韵砌下添,逸兴枕边发。
披襟步檐巡,明河向西没。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于七月朔日清晨,听到蟋蟀鸣叫时的独特感受与心境。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细微变化对人情感的影响。
首句“往岁立秋蚤,闻蛩常六月”以对比手法,指出往年立秋来得早,蟋蟀的鸣叫通常在六月就能听见,而今年却在七月朔日便已感受到这种声音,暗示时间的流转与自然现象的微妙变化。
接着,“孰知彼跂脉,乃不让时节”一句,表达了对自然界生物遵循自身规律而不受人类认知限制的理解和感慨。这里的“跂脉”即指蟋蟀,诗人通过这一形象,强调了自然界的生物按照自己的生命节奏活动,不受人类所设定的时间框架约束。
“幽韵砌下添,逸兴枕边发”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听到蟋蟀叫声时内心的反应。幽深的韵律在台阶下增添了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激发了诗人的闲适与遐想,使得他在枕边产生了无限的思绪与灵感。
最后,“披襟步檐巡,明河向西没”描述了诗人起身漫步于屋檐之下,欣赏夜空中的银河逐渐西沉的景象。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反映了他追求自由、向往宁静生活的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腻观察和内心情感的深刻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与时间的独到见解,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诗意与宁静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