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卜隐初,生计亦无馀。
三亩水边竹,一床琴畔书。
深林收晚果,绝顶拾秋蔬。
坚话长如此,何年献子虚。
空山卜隐初,生计亦无馀。
三亩水边竹,一床琴畔书。
深林收晚果,绝顶拾秋蔬。
坚话长如此,何年献子虚。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隐逸生活的意境,诗人似乎已经在山中找到了自己的安身之所。"空山卜隐初,生计亦无馀"表明诗人选择了一个偏僻的地方开始他的隐居生活,而且对于生活的需求也非常简单,没有多余的奢望。"三亩水边竹,一床琴畔书"则具体描绘了这种隐逸生活的景象,竹林和流水都是中国古典文化中常见的意象,代表着清净与宁静;而琴和书,则是诗人精神世界的寄托。
"深林收晚果,绝顶拾秋蔬"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依赖,以及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他们在深山中收集果实,在高处采摘野菜,这不仅是生存的需要,也体现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最后两句"坚话长如此,何年献子虚"则带有一丝对未来的一种期待或许是一种自嘲。诗人可能在表达一种希望,即自己能有朝一日能够有所成就,能够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才华。但是"子虚"二字也让这句话带上了几分调侃的意味,似乎是在说即便是虚幻的成就,也不知道是在哪一年能够实现。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逸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一种简朴、自然、精神自足的生活态度的向往。
天地一劳区,人世苦鹿鹿。
角利复角名,终岁疲奔逐。
劳故不能静,能静即是福。
境静心不静,寸衷尘万斛。
心静身不静,何处避凡俗。
君家有仙灯,华阳得道足。
观君静坐图,令我意枨触。
安得出红尘,把臂入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