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能持律藏,复去礼禅亭。
长老偏摩顶,时流尚诵经。
独行寒野旷,旅宿远山青。
眷属空相望,鸿飞已杳冥。
已能持律藏,复去礼禅亭。
长老偏摩顶,时流尚诵经。
独行寒野旷,旅宿远山青。
眷属空相望,鸿飞已杳冥。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志弥师)离开前往淮南的场景,通过对环境和人物行动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出行时的宁静与孤独。诗人皇甫冉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笔法,将送别之情转化为对自然美好瞬间的捕捉。
“已能持律藏,复去礼禅亭。”这里的“律”指的是佛教中的戒律,“藏”则是指经典或秘密知识。诗人通过这两句表明了僧人的身份和他即将离开的场所——一处供奉经典之地。
“长老偏摩顶,时流尚诵经。”这一句描绘了一位年迈的僧侣(长老)对志弥师行礼告别的情景,同时也传达出僧人的日常生活中宗教仪式和学习经文的重要性。
“独行寒野旷,旅宿远山青。”诗人转而描绘志弥师离别后的孤独旅程,他在寒冷的原野上独自行走,最终在远处的青山中寻找夜宿之地。这里通过对自然景象的刻画,传达了出家人的孤寂和无常。
“眷属空相望,鸿飞已杳冥。”这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志弥师离别后与亲朋好友之间隔阂的感慨。这里的“眷属”指的是亲情关系,“空相望”则是说虽然彼此心存挂念,但只能在心中默默关注对方的情况。而“鸿飞已杳冥”则形象地比喻了志弥师离开后的遥远和不易再见,宛如大雁南飞,其去之远渺不可寻。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感,成功捕捉到了送别时的复杂情绪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仲冬气已肃,幽怀耿寒夕。
走访山中人,聊共慰岑寂。
山人眼如月,好文复好客。
揖客开竹房,灯光四窗射。
为言时多虞,车马徒役役。
崇兰汎馀芳,疏梅粲新色。
鸣琴合清歌,香馔间重席。
薄酣情更好,清坐心自适。
逝将谢嚣纷,于焉脱羁靮。
岂无一樽酒,为子尘虑涤。
秋衣裁白云,夕餐煮白石。
玄鹤兮归来,山空霜霰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