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峨九龙峰,千古以锡名。
无锡天下宁,有锡天下兵。
今方无锡时,四海何交争。
出山矾水浊,在山锡水清。
泉池分上下,水味别淄渑。
四面芙蓉馆,两傍杨柳亭。
泉品居第二,茶经岂定评。
何如凌绝顶,一揽太湖精。
太湖波渺渺,远水入冥冥。
我欲访梅里,已无泰伯城。
飙然过常郡,尚可试中泠。
峨峨九龙峰,千古以锡名。
无锡天下宁,有锡天下兵。
今方无锡时,四海何交争。
出山矾水浊,在山锡水清。
泉池分上下,水味别淄渑。
四面芙蓉馆,两傍杨柳亭。
泉品居第二,茶经岂定评。
何如凌绝顶,一揽太湖精。
太湖波渺渺,远水入冥冥。
我欲访梅里,已无泰伯城。
飙然过常郡,尚可试中泠。
这首诗由清代诗人洪繻所作,名为《出无锡望慧山作》。诗中描绘了无锡及其周边自然景观的壮丽与深邃,以及诗人对这片土地独特情感的流露。
首句“峨峨九龙峰,千古以锡名”,开篇即点明了无锡的地理特色和历史地位,九龙峰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赋予了无锡“锡”这一金属的名声。接下来,“无锡天下宁,有锡天下兵”两句,巧妙地将无锡的宁静与军事力量相联系,展现了无锡在历史上的战略地位。
“今方无锡时,四海何交争”则表达了诗人对当前社会局势的感慨,尽管无锡本身宁静,但四海之内却充满了纷争。接着,“出山矾水浊,在山锡水清”通过对比山外的浑浊之水与山中的清澈之水,象征着诗人对纯净与污浊、美好与现实之间深刻的理解与思考。
“泉池分上下,水味别淄渑”进一步强调了水质的差异,暗示了不同环境下的生活品质和价值观念。随后,“四面芙蓉馆,两傍杨柳亭”描绘了一幅宁静而优美的山水画卷,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
“泉品居第二,茶经岂定评”则引出了对泉水品质的讨论,暗示了评价事物的标准并非一成不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最后,“何如凌绝顶,一揽太湖精”表达了诗人想要登高望远,全面领略太湖美景的愿望,同时也寓意着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追求。
“太湖波渺渺,远水入冥冥”描绘了太湖的广阔与深邃,展现出大自然的壮丽与神秘。“我欲访梅里,已无泰伯城”则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化遗迹的追寻与怀念,同时感叹于历史的变迁。“飙然过常郡,尚可试中泠”则以快速穿越常郡的动作,表达了诗人对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以及对中泠泉水的期待尝试。
整首诗通过对无锡及周边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历史、社会、自然与个人情感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情感表达能力。
九松山上松盘觺,九松山下路祎隋。
几度揽辔过山下,兴至辄为留吟题。
千岩隐伏东南去,此地秀结神堂奇。
礀流淙淙兮,隔红尘之杂沓,孤峰倚天兮,萦青缭白而厜㕒。
群山皆童无气色,独如偓佺苍颜绿发垂丝丝。
精蓝数椽閒閒见,未至不知筑者谁。
是中疑有远公驻,法雨霏作莲花池。
复如香山社中会九老,无言恒写白傅诗。
吁嗟乎山川蕴郁有如此,何殊岱宗之麓华岳嵋。
意行所得契静悟,谷神语我停移时。
我行过彭泽,吊古心悠然。
寥寥千载上,相继惟二贤。
陶公昔宰邑,八旬赋归田。
易姓不复仕,甲子以纪年。
狄公在当时,忤旨来左迁。
一朝复唐祚,忠义白日悬。
二贤去不远,光价照简编。
岂无继承者,胡乃寂不传。
吁嗟世之人,才行真难全。
题诗怀往躅,事业当勉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