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绕屋柳遮门,不是闾阎不是村。
归寄柴桑人自老,就荒松菊径犹存。
事关时命才何与,技止文章道未尊。
灯火半生堪底用,只将黄犊教吾孙。
梅花绕屋柳遮门,不是闾阎不是村。
归寄柴桑人自老,就荒松菊径犹存。
事关时命才何与,技止文章道未尊。
灯火半生堪底用,只将黄犊教吾孙。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淡泊明志的生活状态。开篇“梅花绕屋柳遮门,不是闾阎不是村”两句,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隐逸的氛围,诗人似乎在告诉我们,他所处之地并非繁华的都市,也不是喧嚣的小村,而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远离尘世的地方。
接着“归寄柴桑人自老,就荒松菊径犹存”两句,则透露出诗人的归隐之心和对自然岁月的顺应。他选择了与大自然为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入佳境。这里的“柴桑”指的是简陋的住所,而“荒松菊径犹存”则意味着即便是荒废的地方,也还留有野径可供漫步,这种景象显得格外宁静和谐。
下面两句“事关时命才何与,技止文章道未尊”,诗人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超脱态度。他认为个人的才能与命运无关,只是在文学创作上尚未得到应有的尊重。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自我认同。
最后两句“灯火半生堪底用, 只将黄犊教吾孙”,则是对晚年生活状态的一种描绘。在微弱的灯光下,诗人仍旧坚持着自己的志趣,他选择将自己的人生智慧传授给子孙,而非追求功名。
整首诗通过对隐逸生活的美好描写和个人内心世界的深刻抒发,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世、自在悠然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