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春解组遂西征,曾辱都门出饯行。
席上诗成光退迹,樽中酒满叙离情。
经年方叹音容隔,此日俄惊柱石倾。
羸老不能亲引绋,临风洒泪湿襟缨。
去春解组遂西征,曾辱都门出饯行。
席上诗成光退迹,樽中酒满叙离情。
经年方叹音容隔,此日俄惊柱石倾。
羸老不能亲引绋,临风洒泪湿襟缨。
这首挽词《王太师挽词(其二)》由宋代文彦博所作,表达了对逝去的王太师深切的哀悼与怀念之情。
首联“去春解组遂西征,曾辱都门出饯行”,描绘了王太师在去年春天解除了官职,西行远征的情景。曾经在京城的大门受到人们的敬意与送别,这一场景充满了对王太师功绩与威望的尊敬。
颔联“席上诗成光退迹,樽中酒满叙离情”,则通过宴会上的细节,展现了人们在王太师即将离开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席间,诗篇应运而生,照亮了离别的痕迹;酒杯中的酒满溢,承载着离别的深情厚谊。
颈联“经年方叹音容隔,此日俄惊柱石倾”,表达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王太师的思念逐渐加深,直到某一天,突然发现这位国家的栋梁之材已经离去,这种震惊与悲痛难以言表。
尾联“羸老不能亲引绋,临风洒泪湿襟缨”,则是对王太师去世后,作为老友或长辈无法亲自参与葬礼的遗憾。在风中,老友或长辈只能以泪水表达内心的悲痛,泪水打湿了衣襟上的带子,形象地展现了哀悼之情的深沉与真挚。
整首挽词通过对王太师生前事迹的回顾和逝世后的哀悼,展现了深厚的人情味和对逝者的深切缅怀,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友情、忠诚与国家责任的崇高价值追求。
先生朝槃厌苜蓿,笋味得全差胜肉。
苍头扫地犀角出,赤燄腾烟龙尾秃。
土膏渐竭外欲枯,火候微温酒已熟。
拨灰可惜衣残锦,解箨犹怜肤跃玉。
青青无日长儿孙,草草为人供口腹。
卢家丞相蒸葫芦,石家无人煮豆粥。
去毛留顶有何好,捣韭作齑空自速。
不如野人工食淡,自办行厨入修竹。
句里曾参玉版禅,胸中会著筼筜谷。
主人不问不须嗔,昨夜西风响林屋。
从游十载前,总角君尚少。
相逢十载后,我鬓雪争曜。
修鳞纵巨壑,倦羽落荒峤。
盛衰各自异,巧拙更相诮。
义理浩无涯,经纶孰知要。
立身如处女,被服善窈窕。
止令公子慕,莫博千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