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映双林出,微茫绀殿浮。
梵灯笼海雾,法鼓动江流。
倚槛风云入,登台天地秋。
尘缨如可濯,来伴四禅游。
隐映双林出,微茫绀殿浮。
梵灯笼海雾,法鼓动江流。
倚槛风云入,登台天地秋。
尘缨如可濯,来伴四禅游。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海珠寺游览时所见的壮丽景色与内心感受。首句“隐映双林出,微茫绀殿浮”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海珠寺在双林掩映中若隐若现,绀殿在晨光微茫中浮现出轮廓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接着,“梵灯笼海雾,法鼓动江流”两句进一步渲染了寺庙的庄严与自然的和谐,梵灯在海雾中闪烁,法鼓声随江水流淌,不仅展现了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暗示了佛法与自然界的紧密联系。
“倚槛风云入,登台天地秋”则通过人物的动作和环境的变换,表达了作者在寺内或登高远眺时的内心体验。倚靠栏杆,仿佛能将风云揽入怀中;登上高台,感受到天地间秋意的深沉,这种情感的抒发,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也是对内心世界的一种探索与感悟。
最后,“尘缨如可濯,来伴四禅游”表达了作者渴望净化心灵、追求精神解脱的愿望。尘缨象征着世俗的烦恼与束缚,作者希望能在佛门净地洗涤心灵,与四禅境界相伴随,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和精神世界的双重追求,以及在佛教文化影响下对人生意义的深刻反思。
雨过尘埃灭,沿江道径平。
月乘残夜出,人趁早凉行。
寂历闲吟动,冥濛暗思生。
荷塘翻露气,稻垄泻泉声。
宿犬闻铃起,栖禽见火惊。
昽昽烟树色,十里始天明。
留春不住登城望,惜夜相将秉烛游。
风月万家河两岸,笙歌一曲郡西楼。
诗听越客吟何苦,酒被吴娃劝不休。
从道人生都是梦,梦中欢笑亦胜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