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麾谬作东诸侯,邂逅两玉陪遨游。
引泉叠山作竹洞,持以奉客充淹留。
㶁㶁清流出潭底,辟疆万个那胜此。
奇礓文六照幽亭,雅称幼舆岩石里。
人所应无君尽无,哦诗拥卷穷晨晡。
指物程形直题署,便欲相称诗董狐。
云水相从乐复乐,汝阳太守自宾幕。
不用飞章乞会稽,耸秀交流看岩壑。
一麾谬作东诸侯,邂逅两玉陪遨游。
引泉叠山作竹洞,持以奉客充淹留。
㶁㶁清流出潭底,辟疆万个那胜此。
奇礓文六照幽亭,雅称幼舆岩石里。
人所应无君尽无,哦诗拥卷穷晨晡。
指物程形直题署,便欲相称诗董狐。
云水相从乐复乐,汝阳太守自宾幕。
不用飞章乞会稽,耸秀交流看岩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葛胜仲的宋代诗人,以次韵的方式题咏了名为“紫逻洞”的景致。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首先,诗人自谦地提到自己被任命为东诸侯,却在偶然间与两位朋友相遇并一同游览。他们共同引泉叠山,营造出一个竹洞,以此招待客人,享受悠长的时光。泉水潺潺,清澈见底,与周围环境形成鲜明对比,令人赞叹不已。诗人还特别提到了一块名为“奇礓”的石头,其纹理如六字般清晰,映照在幽静的亭子上,与隐居的幼舆(陶潜)相得益彰。
接着,诗人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认为人世间的一切美好都已具备,只需通过吟诗作画来尽情享受。他甚至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如同历史上的董狐一般,真实地记录下眼前的美好瞬间。最后,诗人以云水相伴的快乐生活为喻,将自己比作汝阳太守的宾客,表示无需再向朝廷请求调任至会稽,因为眼前的山川景色已经足够令人陶醉。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也体现了其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邃的人生哲思。
黑云状如兽,片月来点睛。
虽云巧相合,望去如画成。
少焉月相左,云亦枝叶生。
流光本无碍,空际惟孤明。
我妄当在目,因目咸可名。
正恐所见浊,兼虑淆太清。
难将须臾影,试语终身盲。
夜深月犹落,云敛天更晴。
此景已陈迹,戏论谁当评。
双鬓渐生皤,欢情已减半。
年华不少留,中宵发浩叹。
功业似虚花,诗书余清玩。
骨肉欣团聚,朋辈惊萍散。
纸窗竹屋间,灯火青荧伴。
今岁云暮矣,明朝又新旦。
豹变岂敢期,鼠迹喜盈案。
风欺梅影颓,雪压松梢乱。
平生抱懒癖,常复忘栉盥。
争先谢蹻捷,退步希迂缓。
羞涩愧空囊,充箧谁朽贯。
激烈丈夫勇,睥睨儿女懦。
与俗多参商,处世忘冰炭。
庐山胜终南,招隐何须馆。
冬尽剩余寒,春早得轻暖。
乐圣一衔杯,对影忽成粲。
遇顺饶有智,逢艰或失算。
究以从政久,经事实明练。
屡罢屡复用,中心惜英彦。
践历更老成,遂掌丝纶涣。
西师频建功,然职在参赞。
土尔扈归顺,经理实妥善。
六日靖临清,则信资伟干。
燮理原未久,勋伐诚可按。
怀旧不能忘,凄然一染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