匣中有长剑,防身三十秋。
长剑何所愿,愿斩佞臣头。
匣中有长剑,防身三十秋。
长剑何所愿,愿斩佞臣头。
这首诗名为《拟古(其三)》,由明代诗人胡奎所作。诗中以“匣中有长剑,防身三十秋”开篇,巧妙地将剑与忠诚、防备联系起来,暗示着诗人内心深处对于忠诚与正义的坚守。接着,“长剑何所愿,愿斩佞臣头”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奸佞小人的强烈不满和渴望清除的决心。
整首诗简洁有力,通过剑这一意象,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个人武艺的自信,更寄托了其对社会公正的向往和对邪恶势力的坚决抵抗。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声音是鼓舞人心的,它提醒着人们,无论身处何种时代,都应保持内心的正义与勇敢,勇于对抗不公与邪恶。
胡奎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情感,通过这首诗传达出了一种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使得读者在欣赏诗歌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人文关怀。
子美称漫郎,次山号漫叟。
两公皆伟人,斯名传不朽。
予本疏阔士,且与病为偶。
性惟率其真,名不居其右。
虽尝为文章,不习韩与柳。
诗韵尚未谐,况能辨好丑。
亦尝涉世故,世故良难剖。
轨事与抡材,舛错恒八九。
自信惟此心,得失两无有。
所幸遂归来,惟与鹿豕友。
耕也不知获,渔也不用笱。
富贵若浮云,诗书成敝帚。
于今年八十,万事空回首。
茫茫视天地,未知谁长久。
仍欲惜豹文,仍欲竞鸡口。
纵得千载名,何如一杯酒。
岁月自盈虚,吾生无誉咎。
从此称漫翁,可并古人否。
去乡十五载,今方返敝庐。
日暮望城郭,惨淡心何如。
存没悲亲友,萧条叹里闾。
旧日同游人,携觞数过予。
既慰干戈苦,再惊鬓发疏。
流年何超忽,世事笑空虚。
余岂真隐者,迂拙宜郊居。
是时春聿暮,柳色拂长渠。
自顾疾病身,犹能荷犁锄。
昼耘桑麻田,夜读蒙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