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波鱼肥溪鱼瘦,木莲花香菉葹臭。
母也相怜择婚媾,愿得秉心如白昼。
湘波鱼肥溪鱼瘦,木莲花香菉葹臭。
母也相怜择婚媾,愿得秉心如白昼。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江南水乡图景,通过对比湘江之鱼的肥美与溪中之鱼的消瘦,以及木莲之花的香气与菉葹(一种草本植物)的恶臭,巧妙地营造出鲜明的视觉和嗅觉对比。诗人以自然界的物象为载体,寄寓了对人生选择与婚姻观的独特思考。
“湘波鱼肥溪鱼瘦”,开篇即以湘江之鱼的肥美与溪中之鱼的消瘦形成对比,暗喻人生境遇的差异,同时也暗示了选择的重要性。湘江因其地理位置和水质条件,孕育了肥美的鱼类,而溪流则因环境限制,鱼类相对瘦弱。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也隐含了对个人命运和社会环境关系的探讨。
“木莲花香菉葹臭”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木莲之花香气扑鼻,象征着美好与高洁;菉葹则散发出恶臭,代表了低俗与污浊。通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植物形象,诗人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低俗事物的批判,同时也反映了对个人品质和道德选择的关注。
“母也相怜择婚媾,愿得秉心如白昼”,这两句直接点明了诗歌的核心主题——婚姻选择与内心坚守。母亲的慈爱与智慧在选择伴侣时起到了关键作用,希望子女能够找到一个心灵契合、如同光明般纯洁的伴侣。这不仅是对传统婚姻观念的尊重,也是对个人情感生活纯净度的追求,体现了诗人对于理想爱情的向往和对道德标准的坚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和生活哲理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社会和道德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吾君忧岁为民祈,天报精衷喜莫违。
盈尺定占京辇应,馀花犹到汝邦飞。
润流土脉沾濡洽,巧著寒梢点缀微。
春色欲随晴色动,劝耕农野渐芳菲。
故腊老欲尽,新春悭未来。
无令陇梅觉,且遣山禽催。
云间古招提,铁凤翔斗魁。
单车夜剥啄,境净无纤埃。
修篁舞瘦蛟,怒瀑生晴雷。
坐久欲颊风,吹我心雾开。
乃知白莲社,未下黄金台。
缅思王骑曹,逸韵挽不回。
且同谢康乐,屐齿破苍苔。
重游定不恶,林壑富诗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