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萧萧落叶风,閒居已忍十年穷。
幸犹张籍不终瞎,未必杜微真是聋。
琐事可容知较尽,尘编敢谓读皆通。
骨骸欲朽心神在,未害藏山待至公。
独立萧萧落叶风,閒居已忍十年穷。
幸犹张籍不终瞎,未必杜微真是聋。
琐事可容知较尽,尘编敢谓读皆通。
骨骸欲朽心神在,未害藏山待至公。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文学家方回所作,名为《悲歌五首·其三》。诗人通过描绘独立落叶的萧萧秋风,以及自己长期隐居、忍受物质上的贫穷,表达了对生活现状的无奈和不满。同时,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坚持内心世界,不为外界干扰所动摇的决心。
首句“独立萧萧落叶风”描绘了一幅秋天落叶的孤独景象,通过萧萧之声传达了时间流逝和季节更迭带来的忧伤感。第二句“我已忍十年穷”,则直接表露了诗人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但这并未挫败他的意志。
“幸犹张籍不终瞎,未必杜微真是聋”两句,用了古代文学家张籍和杜甫的典故,暗示自己虽然遭遇坎坷,但依然保持着敏锐的感知力,没有被现实磨灭掉对美好事物的感受。
“琐事可容知较尽”表明诗人对于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仍旧有所体察和理解,而“尘编敢谓读皆通”则是自信地认为自己对于尘世间的事务都能洞若观火。
末两句“骨骸欲朽心神在,未害藏山待至公”,通过对比身体可能的衰败与精神世界的坚守,表达了诗人即使面临生理上的老化,但内心依旧坚定不移,期待着能够隐居于深山中,直到遇见知音者。
总体来说,这首诗是诗人在困顿中自我鼓励和坚持内心世界的写照,同时也反映了宋末元初社会动荡、文化界知识分子处境艰难的情况。
文如日月气如虹,举国重生正始风。
且愿仲山居左掖,只忧徐邈入南宫。
朝衣正在天香里,谏草应焚禁漏中。
为说明年今日事,晋廷新拜黑头公。
昨日哭寝门,今日哭寝门。
借问所哭谁,无非故交亲。
伟卿既长往,质夫亦幽沦。
屈指数年世,收涕自思身。
彼皆少于我,先为泉下人。
我今头半白,焉得身久存。
好狂元郎中,相识二十春。
昔见君生子,今闻君抱孙。
存者尽老大,逝者已成尘。
早晚升平宅,开眉一见君。
夜雪有佳趣,幽人出书帷。
微寒生枕席,轻素对阶墀。
坐罢楚弦曲,起吟班扇诗。
明宜灭烛后,净爱褰帘时。
窗引曙色早,庭销春气迟。
山阴应有兴,不卧待徽之。
小宅非全陋,中堂不甚卑。
聊堪会亲族,足以贮妻儿。
暖帐迎冬设,温炉向夜施。
裘新青兔褐,褥软白猿皮。
似鹿眠深草,如鸡宿稳枝。
逐身安枕席,随事有屏帷。
病致衰残早,贫营活计迟。
由来蚕老后,方是茧成时。
浦乾潮未应,堤湿冻初销。
粉片妆梅朵,金丝刷柳条。
鸭头新绿水,雁齿小红桥。
莫怪珂声碎,春来五马骄。
我为宪部入南宫,君作尚书镇浙东。
老去一时成白首,别来七度换春风。
簪缨假合虚名在,筋力销磨实事空。
远地官高亲故少,些些谈笑与谁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