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来趋府庭,饮啄厌腥膻。
况临敲扑喧,愦愦成中烦。
归来禠冠带,杖屦行东园。
菊畦濯新雨,绿秀何其繁。
平时苦目痾,滋味性所便。
采撷授厨人,烹瀹调甘酸。
母令姜桂多,失彼真味完。
贮之鄱阳瓯,荐以白木盘。
餔啜有馀味,芬馥逾秋兰。
神明顿飒爽,毛发皆萧然。
乃知惬口腹,不必矜肥鲜。
尝闻南阳山,有菊环清泉。
居人饮其流,孙息皆华颠。
嗟予素荒浪,强为簪緌牵。
何当葺弊庐,脱略区中缘。
南阳丐嘉种,莳彼数亩田。
抱瓮亲灌溉,烂漫供晨餐。
浩然养恬漠,庶足延颓年。
朝来趋府庭,饮啄厌腥膻。
况临敲扑喧,愦愦成中烦。
归来禠冠带,杖屦行东园。
菊畦濯新雨,绿秀何其繁。
平时苦目痾,滋味性所便。
采撷授厨人,烹瀹调甘酸。
母令姜桂多,失彼真味完。
贮之鄱阳瓯,荐以白木盘。
餔啜有馀味,芬馥逾秋兰。
神明顿飒爽,毛发皆萧然。
乃知惬口腹,不必矜肥鲜。
尝闻南阳山,有菊环清泉。
居人饮其流,孙息皆华颠。
嗟予素荒浪,强为簪緌牵。
何当葺弊庐,脱略区中缘。
南阳丐嘉种,莳彼数亩田。
抱瓮亲灌溉,烂漫供晨餐。
浩然养恬漠,庶足延颓年。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平凡而宁静的生活画面,通过对日常饮食的细腻描述,展现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欣赏和热爱。开篇“朝来趋府庭,饮啄厌腥膻”写出了早晨到达家中,品尝着带有腥膻味道的食物,可能是指尚未完全清醒时的状态。
紧接着,“况临敲扑喧,愦愦成中烦”则描绘了厨房里忙碌的声音,食材在锅中翻炒发出的香气与声音交织,形成了一种生活的热闹氛围。诗人回到家中,脱掉冠带,拿着拐杖走向东园,这个画面传达了对自然和宁静环境的向往。
菊花在这首诗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菊畦濯新雨,绿秀何其繁”写出了菊花在细雨后的湿润状态,它们更加鲜艳而茂密。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接下来的“平时苦目痾,滋味性所便”表达了诗人平日里对食物的挑剔,以及对简单口感的偏好。接着是对菊花菜制作过程的描述,“采撷授厨人,烹瀹调甘酸”,诗人亲自采摘菊花,并交由厨师烹饪,注重味道的平衡。
“母令姜桂多,失彼真味完”表达了对过度使用调料掩盖原味的不满,这反映出诗人对食物纯净口感的追求。随后,“贮之鄱阳瓯,荐以白木盘”则写出了将菊花菜装在特制的器皿中,以尊贵的方式享用。
“餔啜有馀味,芬馥逾秋兰”描绘了食物留下的余香,比秋天的兰花还要芬芳。这种味道让人感到精神为之一爽,“神明顿飒爽,毛发皆萧然”。
诗人的内心变化由此可见,“乃知惬口腹,不必矜肥鲜”他认识到,真正的美食不在于奢侈和外表,而是对简单生活的享受。
最后几句“尝闻南阳山,有菊环清泉。居人饮其流,孙息皆华颠。”写出了对自然环境的向往,以及对那些能从大自然中获得滋味与养分的人们的赞美。
整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和食物的细腻描绘,传达了诗人对于简单、纯净生活方式的赞赏和追求。
我年已六十,黄花开未残。
落木风初劲,澄江月正寒。
所与共千峰,青松当露漙。
霜重百卉枯,葱郁犹可观。
桃李竞芳晨,敛容若盘桓。
而非黜繁华,意在三春前。
而非乐枯槁,庭葩无久鲜。
拳曲荫崇台,廓落宇宙宽。
挥杯就清影,颇觉形骸安。
远近呼良朋,坐久生夕烟。
此乐不可说,说乐岂其天。
岁月忽自知,俯仰良欣然。
我乐与他乐,不离松树边。
各各起奇情,安得不忘年。